移居5年 災民心繫紐奧良
【大紀元8月27日報導】(中央社德州休士頓26日法新電)卡崔娜(Katrina)風災發生時,克拉克(Erika Clark)帶著兩個孩子逃到德州休士頓(Houston),之後的1年當中,她一直想著要如何回到土生土長的紐奧良(New Orleans)。
這位29歲的單親媽媽清楚,在紐奧良日子其實並不好過。
2005年颶風來襲時,紐奧良大片區域遭強風和惡臭的洪水毀損,她位在東岸區(East Bank)的連棟透天厝和幾乎所有財產都泡了湯。
但她想念朋友和故鄉熟悉的一切,因此千方百計就是要回去。
有一次,她聽到有房子可以住,就提出申請。沒有結果。
第二次,有個朋友跟她說有個工作機會,她再次申請,還是沒消息。
後來她又向以前的雇主申請工作,根本沒有回音。
克拉克對「三振」理論深信不疑,此時終於放棄,改在休士頓展開新的生活。
如今,事隔5年,她的孩子在好的學區就讀,她也有了收入不錯的工作,她很高興自己做了這個決定。
克拉克說:「我發現,我就是註定要在這裡。我就根據這個發現住了下來,現在我過得很好。」
許多從紐奧良撤到外地的居民跟她一樣,於卡崔娜風災過後在德州東南部落腳。
在休士頓,許多人說,他們擁抱這個可以重新開始的機會。有些人買了房子,或首次開立存款帳戶。
他們想回紐奧良老家,但許多人說,留在原地日子比較好過。他們對老家的記憶,跟紐奧良災後數月甚至數年的實際情況有很大落差。
紐奧良大學計畫暨都市研究系副教授納爾遜(Marla Nelso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要搬回來真的很難。」
她指出,他們面對的限制通常分為房屋、學校和健保3類。這些限制主要是看市府的政策而定。
她說:「如果你不具備這些條件,就沒辦法搬回來。」
59歲的艾里斯(Shedrick Ellis, Jr.)在風災過後11個月回到紐奧良,發現整個城市和他常去的地方都還是一塌糊塗。
他說,完全沒有希望,要搬回去,連想都不用想。
艾里斯撤到休士頓之後,很快在當地的退伍軍人醫院找到工作。過了幾年,他跟太太在「安居計劃」(Habitat for Humanity)的協助下首次成為屋主。
他說:「以前在紐奧良日子很不一樣。我們是月光族。但在這裡,日子照樣苦哈哈,但還是可以存錢,享受一下。」
跟克拉克一樣,47歲的路易斯(Estella Lewis)也曾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紐奧良。
她原本住在紐奧良聖伯納國宅(St. BernardProjects)。在風災過後,這個社區人口只有24%遷回。她發現,國宅因為被洪水淹沒,如今已經拆掉改建成為居民分屬不同收入階層的社區。
她住了13年的地方,已經完全改了樣子。「我無法走上街道,找出1間公寓說,我以前就住在這裡。」
她說,在休士頓,手頭會比較緊。她起初受到美國聯邦救難總署(US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Agency, FEMA)資助,住在1棟有3間臥房的新房子,後來只靠在星巴克(Starbucks)工作的收入繳不出錢,只好跟兩個10幾歲的兒子改住公寓。
但她說,搬回紐奧良不是個辦法。
她說:「跟以前不一樣了。」
56歲的狄居爾(David John DeCuir)有30年時間,每逢市長選舉就出來當志工,還為弱勢家庭的孩子當棒球教練。他說,他不想搬回紐奧良,原因之一是從地方到州和聯邦,政府官員在重建工作方面的表現讓他不滿。
他說:「他們沒有同心協力來重建這個城市。」
他說,要讓他的孫兒平安長大,休士頓似乎是個較好的地方。
他說:「我覺得在這裡比在紐奧良舒坦。要在紐奧良把孩子拉拔大,背後得要長眼睛才行。」
但是,在風災過後散居外地的許多遊子心中,紐奧良才是真正的家,狄居爾也不例外。
他說:「你別誤會,我愛紐奧良,等我死了,還是要家人把我葬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