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閱讀力 台專家鼓勵讀好報
【大紀元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台灣小學生課外讀物最常讀甚麼?調查發現,竟然是「電視字幕」;而「看雜誌」則最少,甚至台灣學童的閱讀理解表現也比香港低。對此,專家認為閱讀習慣需從小養成,並有引導為最佳,而親子共讀及閱讀好報就是最好的方式。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日舉辦「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討論會,北市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吟霞表示,從2006年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針對全球45個國家地區小學4年級學生結果顯示,俄羅斯、香港、加拿大(亞伯達省)閱讀素養排前3名,台灣排名第22;至於台灣學生閱讀小說的頻率比香港差,不但相同家庭經濟背景下,台灣學生的閱讀成績較差,即便是香港家庭環境最差的學生,閱讀表現仍優於台灣環境最佳的學生。
調查還提出一個警訊,台灣小學生課外閱讀材料來源以「看電視上的字幕」居多,「看雜誌」最少。
親子共讀 潛移默化
對此,道德教育教學國際聯盟召集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論壇組召集人陳彥玲表示,家長忙碌,讓孩子與電視為伍,若長期看電視,孩子會不愛看書,而電視感官的刺激讓人覺得驚奇,閱讀程度和深度會變得很淺。而一旦大腦結構都只習慣刺激外層,內層的情意思考部分相對少,造成孩子脾氣不好、沒耐性、採取手段比較極端等情緒表現。
不過,她指出,由於閱讀習慣的養成需經引導與從小環境的營造,這與家長是否有閱讀習慣有很大關係,所以親子共讀,讓孩童從小就置身閱讀環境中,不用教,自然而然就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針對教育部將針對今年9月入學的小一新生,送一本親子閱讀手冊,鼓勵家長陪著孩子一起來閱讀,陳彥玲表示,怎樣鼓勵父母理解到閱讀重要,才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否則只是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正面良善報紙 閱讀習慣好幫手
至於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她指出,一下子要他讀很深的東西是不可能的,而容易取得的報紙,就是養成閱讀習慣的好幫手。
長期在雲林溝壩國小「夜光天使點燈計畫」推動讀報教育的課後輔導老師董憓陵也認同這點,她表示,推動讀報教育課程後,21位學童中有9成作文能力明顯提升、9成5學童道德倫理得到提升,更有99%家長滿意學童品德提升態度改變。
董憓陵說,小嗣是隔代教養的學生,沒見過媽媽,但深受祖父疼愛,不過卻造成他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生活也無法自理及調適,然而,自從參加讀報後,常會問許多報紙內容的問題,甚至主動要老師幫忙買報紙。在所有老師的眼中,小嗣從不主動學習到主動看報,只因報紙的內容吸引了他,讓他的態度變成主動學習。
有偷竊癖的學生小鳳則談到,參加讀報後,在期末寫下「我以前不會寫字和功課,自從上夜光天使班後,我學會了寫字和功課,以前考試會偷看別人的考卷,現在不會了,所以我越來越喜歡上夜光天使班。」
董憓陵表示,正面、良善的報紙不但能融入品德教育與生命教育,更無形中提升學童的國語文能力與行為自主能力。
陳彥玲表示,如果讓家長了解讀好書、好報,可以讓孩子變得好管教,父母自然就會去做,除了推廣親子閱讀,政府也有必要推廣辦好報,並鼓勵民眾閱讀好的報紙。◇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