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他鄉】德國學車記
怎樣做算是小心駕駛?在德國,正確答案是:
放棄自己的先行權;寬容其他駕車人的錯誤。
我在交通規則班上,不只是學到交規,更學到做人哪。
在德國學車,學交通規則是很重要的一項,每個學車的學生必須上夠十四節課,每節課一個半小時,而且一節課還挺貴。
剛一開始我很不以為然,心想不就是一些死記硬背的規則嗎?就這點事還用得著我們這些在中國的中學、大學裏久經考場的高手浪費十四節課的時間?
學交規也學做人
第一節課我抱著不得不聽的心態,老大不情願地坐在教室裏,幾堂課下來,我慢慢地品出了點兒味道,原來在交規班上,不只是學交規,還得學做人哪。
且看下面選擇題,問:怎樣做算是小心謹慎地開車?兩個正確的答案是:(在自己的先行權被別的駕車人搶了時)放棄自己的先行權;寬容其他駕車人的錯誤。
大部份學車的是十八、九歲的孩子。在講課中,老師通過各種各樣的例子,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開車要時刻牢記兩個詞「Vorsicht」和「Ruecksicht」——小心謹慎和顧及他人。
還有一些專門針對青少年的題,如:在去迪斯可舞廳的路上,車坐得很滿,同車的人很興奮,大聲唱歌喧譁,作為開車的,你應如何反應?A.和其他人一起唱歌,不掃他們的興。B.快速行駛,使用刺激性的開車方式給其他人助興。C.保持平靜,平穩開車,並提醒他人,不要打攪你開車。
老師會用錄影告訴你,時時刻刻記住你是駕駛員,你對所有人的安全負有責任。
亞洲人習慣人比人
有一次練完車,老師讓我把車開到下一個學生上車的地方,然後由下一個學生開車送我回家,這樣兩節課之間就沒有時間上的空檔了。
車一停穩,我就看到一個亞洲女孩向我們走過來。她是韓國人。同是亞洲人,於是我們在車裏很自然地聊了起來。她告訴我,她剛剛以出色的成績拿到海德堡大學德國文學專業的碩士文憑,分數甚至比大多數德國人還好。
能聽出來她很自信,然而一談到開車她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她學習出類拔萃,機械方面則有些吃力,幾次差點兒把車開到馬路牙子上。她很灰心,尤其是提起上次送她回家的學開車的男孩時。他才開了三次,就像一個老司機似的沉穩。她說自己不知什麼時候能開到這種程度。
我開導她,學什麼東西都不能和別人比,人和人不一樣,開車好的人可能在大學裏得不到妳這麼好的成績,或者根本上不了大學。
她歎了口氣說她也知道這個理,但我們亞洲人從小教育孩子要上進,學習成績從小學比到大學,到了國外沒這個比的環境了,自己還是不自覺地把自己和別人比。比如開車吧,明知這種比只能起反作用,她還是老想起那個老司機般的學車新手,弄得自己開車更緊張。
競爭壓力壓垮學子
我不由想起了我在中國上大學的日子,同學之間學習上明爭暗鬥很激烈,每年平均全校有一個學生因學習壓力和其他原因自殺,我們系每年有一個學生因學習壓力而精神失常。就我們這一屆幸運,沒人精神失常,但一個學生因精神抑鬱而休學一年,另一個學生和我長談,他是如何在回家的火車上從北京一直哭到老家的。
不是這些學生特別脆弱,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那樣的環境出這樣的事不偶然。我上的學校是人稱中國象牙塔之尖的清華大學,我所在的系是很多人羨慕的建築系。對很多清華學生來說,週末就是法定做作業的時間,建築系熬通宵更是家常便飯。
來德國幾年後,我改學文了。很多人表示不解,覺得很惋惜,我也只能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吧,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我不否認,清華大學培養出了大批科技人才,我也尊敬靠勤奮和才智做出成績的人,但一定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
我記得,我們上一屆一個樸實的農民女兒因不勝學習壓力而精神分裂,她老實巴交的父母來看她,相對默默垂淚。她好了後復學,眼見就要畢業了病又犯了。只好轉大專,可轉大專又有什麼用?她這一輩子已經毀了。這是矛盾激化到大家都能看到了,那些沒有激化到這種程度的矛盾呢?那些無形的壓力呢?那些因此而扭曲的人格呢?
放輕鬆看見好風景
上高中時,我幸運地遇到了一位熱愛學生的老師,他提倡快樂學習法,他的課很有意思。其實快樂倒還說不上,高三的高強度學習誰能快樂?但我的確學得很輕鬆,還輕鬆地考上了大學。而我沒有想過和任何人比,只是做了一個學生應做的事——學習。當時像我這樣能輕鬆地學習的其實也不多,畢竟這是一個體制的問題,非是一個老師能解決的。
德國學校裏,攀比分數的風氣遠比中國淡,但也沒見人家的大學生比咱們的笨,大學畢業後好像也挺能幹,而且德國也不比中國窮,技術也不比中國落後。不可否認,德國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德國人的性格中也有負面的東西,但他們的不急功近利的性格確實給他們國家建設和個人生活上帶來了很多長遠的便利。
同樣一件事不一定用一種方法處理,如果人的固定思維模式變一變,可能會發現風景那邊獨好。◇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55期【家在他鄉】欄目
本文連結: //mag.tvsmo.com/b5/057/4268.htm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