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秀媛台灣台北報導)彭怡平旅居法國十七年,台大歷史系畢業,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電影電視系博士候選人,精通法、日、英、德、拉丁文,熱愛電影、藝術、旅行、美食,是一位集作家、攝影家、專業影評人於一身的多才多藝創作者。
旅行記憶稍縱即逝,旅人緊抓回憶除了筆和紙外,最少不了的是攝影。彭怡平本科不是學攝影,為了捕捉美好的一瞬間,留下旅人與旅途之間的親密對話,她以文化的角度,找頂尖的攝影老師學習。器材方面,她只重視實質效果,沒有一般攝影師比器材、比價位的觀念,經常到巴黎二手店購買攝影器材。
彭怡平的父親曾經告訴她:「一個人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文化。」受父親的影響,她認為藝術家不是政客,非歌功頌德,要用慈悲、關懷的心勇於表達意見。她熱心公益及幫助弱勢團體,綻放人生的光明面,作品中往往將人生老病死、不公不義及貪婪情況,透過攝影及關懷的文字,將醜惡轉換為美善,轉換成人生的真善美。
她說:「內在的高貴,非外在光彩所能比擬。」藝術家要像孩子一樣,無所畏懼,不怕世人恥笑,不被框框限制,不斷的挑戰、突破,有時快要放棄時還要堅持下去,才能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提昇。她笑稱有時因為太過於認真和專注,一件作品完成後,呈現虛脫的狀態,但不久補充能量後又恢復正常了。
精通多國語言,使她可深入世界各地直接和社會各階層接觸,從上流社會到社會底層,都是她探訪的地方,一般人所忌諱的遊民、妓女,她不歧視,傾聽他們的心聲,甚至與他們相處。付出有時也會有回饋的喜悅,她曾經為了給一名流浪漢送便當親自下廚,而從這位曾在高級餐廳服務的流浪漢,學到了豐富的美食知識。她的攝影展或圖文並茂的書內,對社會各種現象的包容、關懷,經常令讀者動容。
攝影師拍照時,要讓人忘記你的存在,才能拍出最自然、純真的作品,她曾經為了拍攝一個法國的街景,長達六年時間經常前往尋找拍攝畫面,後來人們習慣她的出現,按下快門那一剎那,才得到最自然的作品。法國攝影沖洗的成本是台灣的五倍,也讓她養成不輕易按下快門的習慣。她曾經為了一個畫面,等了十五年才按下快門。
她說巴黎是她最愛的戀人,有幸在「藝術之都」巴黎和各國藝術家互相碰撞中產生火花。台灣是她長大的地方,也是她心所繫的地方,然而談到台灣的現況,令她憂心忡忡。她不諱言台灣是文化的沙漠,只重視藝術形式,不重視實質內涵,最暢銷的書往往是藝人或政客的書,真正的藝術反而乏人問津,讓她產生了莫名的挫折。她坦言這樣下去,台灣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巴黎。
她說人一生中不能沒有思想自由,強加的觀念往往會限制或誤導人。台灣要全民拼經濟,學校教育學生成大功、立大業或做大官,單一化和淺薄化的教育,讓家庭、學校都發生了偏頗,導致孩子沒有人文社會的關懷與熱情。
她表示:「台灣要改變現狀,就要從改變觀念、從教育做起。」她認為生存其實並不難,只要認真生活自然就可以賺到錢,不必汲汲營營,就可以生活的有滋有味。當個傻瓜才是最幸福、快樂的,從幫助別人中可以得到快樂,在勞動過程中可以得到健康,而自私自利會讓自己更不快樂。
彭怡平已出版多本攝影文學專書並多次應邀舉辦攝影個展,也曾在世界各地舉辦三百多場演講。她是文建會、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獎助藝術家;曾在法國里昂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與巴黎 Hautefeuille 攝影藝廊舉辦攝影個展,也是巴黎國際專業攝影藝廊 Hautefeuille 長駐藝術家。
1995年結合電影與美食的法文短篇創作劇本《Marianne的櫥櫃》得到法國 Esec 電影學院最佳短片劇本獎。攝影文學集《巴黎‧夜‧爵士》榮獲法國在台協會 2002 年度藝術家獎金贊助。影像創作《她的故事》獲法國《Marie Claire》讚譽為 2006~2007 年度最佳報導。
目前彭怡平攝影展在台中市新光三越(中港路)展出,民眾可前往接受藝術洗禮。她也將於9月4日至11月27日每週六早上9:30至12:30在台北市創意空間二館–風雅堂教授【如何用攝影說故事】,報名電話:(02)2560-2220轉分機325、廖小姐。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