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思考成效的6頂帽子(3)
第二章
戴上某一頂帽子
十足刻意的過程
所有攝於四十年前(譯註:此書於1985問世)的團體照,最惹眼就在每個人都有戴帽子。報章照片,早期電影,在在印證帽子當時無可抵禦的風靡勢力。
時至今日帽子成了少數,男性身上更為少見。帽子似乎成了某種身份象徵。制服包括帽子,而制服本身描繪了特定角色。
一個對著家人發號施令的大男人,我們可能形容他正戴著他那頂『一家之主帽』或『老爺帽』。一位女性主管也許藉著形容自己是戴著『老闆帽』或『主婦帽』而出入兩種身份。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偶爾會說,自己把家庭主婦的謹慎節省帶進了政府的管理風格中。
所謂思考帽也就是這麼回事兒。
…我得戴上我的思考帽來評估你提出的新案子,我不確定自己要不要賣那棟房子。
…把你的思考帽戴上,明天打電話給我。
…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咱們大家得戴上思考帽,看該怎麼脫身。
在我的想像中,思考帽很像懸著綴飾的軟帽,跟笨蛋高帽(註:舊時學校處罰學生所戴的圓錐形紙帽)頗接近,但沒有那愚蠢的驕慢。
人們要不就自願戴上思考帽,要不就請別人那麼做。
很肯定的一點:把帽子戴上,這動作絕對是刻意的。
昔日你看保姆一戴上帽子,不囉唆,她—當然還有孩子—肯定準備出門。這是最後信號。警察一戴上帽子,責任義務即有了明確劃分。跟戴著帽子的士兵對照,那沒戴帽的怎麼看就是不夠精神。
很遺憾,市面找不到真正的思考帽。丹麥跟德國有種學生帽,算是學者帽;但學術跟思考卻是兩碼子事。學者老忙著思索別人思考出來的東西,自己根本沒功夫好好兒思考。
試想一頂真正思考帽的用處。
…別煩我。沒看見我正在思考嗎?
…我要先中斷這討論,讓大夥兒把思考帽給戴上,好針對這議題深入思索思索。
…現在我要各位想想這件事。我要看你們先戴上思考帽。
…我要大家重新思考這個方案。請再度戴上你的思考帽。
…你付錢請我思考,所以我正在這裡動腦筋。你付的錢愈多,我想法會愈好。
…你能不能用點心?剛才到現在你的反應根本是不經大腦。把思考帽給戴上吧。
…思考,絕非不起而行的藉口,而是為了找出更好的行動。大夥兒,咱們努力找吧。
要能真正思考而不光是反應,得要有一種清明;把思考帽戴上的想像,則能啟動那樣的清明狀態。負責的思考者也許可以每天撥五分鐘,專注地戴上思考帽。就看你是相信人家花錢請你用大腦,還是跟著人家想法走就好。
我要把焦點集中在這事兒上:刻意的思考。談思考帽無非為了它。我們刻意地戴上思考帽。
有一種思考方式隨著走路談話呼吸進行,無時而停。接電話,過馬路,我們在慣性中自動切換,毋須意識走路先舉哪隻腳或該怎麼呼吸。這種不斷電自動思考一直上演。但有另一種思考,相對非常刻意而集中。
自動思考乃慣性因應,刻意思考就不只於此。任何人都能跑,而運動員卻跑得刻意,還為此受訓。
即便我們有心從慣性的因應思考切換到刻意思考模式,卻很難有效提醒自己。於是,這思考帽就成了一種確切信號。
且讓我們比較一下上述兩類思考:因應的,刻意的。
當你在開車,你必須選擇走哪條路,跟隨路標,小心避開車流。上個瞬間與下個瞬間接續成一連串活動;你留意各式訊號,隨時回應。這是反應式思考。邊走邊講邊呼吸的思考方式就跟開車上路很像,依信號做出判斷,但並不製作地圖。
另一種思考方式就得畫地圖了。你探索主題,製作地圖,客觀而中立。為此,你必須極目眺望。這跟被動反應任何訊號截然不同。
下列例子可呈現這種對比。
想像你準備打贏一場辯論。你攤開立場,列舉各方有利論證。對手講話時,你凝神諦聽以找出漏洞加以攻擊。每一刻不是攻擊就是備戰,雙方皆隨對手出招拆招。@(待續)
摘編自 《6頂思考帽:增進思考成效的6種魔法》臉譜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