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美食專欄

美食點滴:太倉糟油傳奇

以往許多篇章裡,多次提到袁枚,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他的生平事蹟吧:

袁枚(西元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自此,他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掘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子不語》24卷及《續子不語》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明朝嘉慶年間(大約在西元1812年前後),在江蘇太倉縣有一個姓李的商人。他經營著幾個釀造作坊,買賣做得很大。他不但在做生意上精明強幹,而且對食品也很有研究。

一天,他來到釀酒作坊,一邊看著夥計們幹活,一邊想:酒可以當作做魚時的調味品,能不能在酒漿裡加些配料做成一種美味的液體調味品呢?於是,他決定親自試製。他將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藥,入缸發酵五十多天,釀成酒漿原液。他在酒漿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陳皮、甘草、花 椒、麥曲、鹽等二十多種輔料,最後定型。密封了一段時間後,拿出讓親友品嚐,色味俱佳,大家齊聲稱讚,拍案叫絕。李某也喜出望外,決心正式生產,並定名為糟油。

後來,他又進行了改進,把新產品兌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後再出售,味道更佳,而且時間越長糟油越香。自此以後,做糟油的「老意誠」便美名遠颺了。

太倉縣有一個名叫錢調甫的人,他在河南當巡撫。有一年,錢巡撫回鄉省親,見糟油味道香美,回去時便帶了一些。為了巴結上司,他還送給李鴻章不少糟油。李鴻章見此品罕見,又獻給了慈禧太后。有一天,慈禧正生氣,胃口不佳。忽然想到了李鴻章送來的東西,便讓人往幾盤冷菜上澆了點,嘗了嘗,竟大提鮮味, 大開胃口。她立刻眉開眼笑,派人去問李鴻章此品出自何處。李鴻章見太后愛吃,就派專人到太倉縣定購。自此以後,老意誠店內掛出了「進呈糟油」的金字大匾, 生意興隆,聲譽日上。

太倉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關鍵在於「老意誠」有陳華糟油底子兌入新產品,否則,再下功夫也不能保證質量。這也是其他店望塵莫及的。所以,多年來,這陳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誠的命根子。在幾次動亂中,老意誠總是千方百計、不惜代價地保存糟油底子,使太倉糟油能一直流傳下來。

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了萬國博覽會。許多人品嚐了太倉糟油之後,大出意外,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簡直不能比。於是,太倉糟油獲得特等大獎,榮獲金質獎章。

從此,太倉糟油揚名於國門之外,香飄歐亞各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