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31日電)比中華民國大 1歲的布袋戲大師李天祿,1998年逝世後,子弟兵仍不斷傳承他為布袋戲留下的光影傳神,為紀念李天祿100歲冥誕,宛然家族今天也一同聯演,感念李天祿的培育。
上午在台北大稻埕戲苑舉行「李天祿大師百年紀念特展暨演出」記者會,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以及宛然家族的「小宛然」、「子宛然」、「隆宛然」團員們齊聚一堂,聯合演出「大鬧水晶宮」,紀念李天祿對台灣布袋戲的貢獻。
1910年出生的李天祿,從小就在山間水嶺演布袋戲討生活,1931年自立門戶成立「亦宛然」,團名由講古仙黃福所取,意味「掌中戲偶宛然若真」,符合掌中戲的趣味和意義。
李天祿除了用心鑽研掌中技藝外,也常在戲棚上做文章,在布景機關上求新求變,對於後場也非常要求,1960年代還在大稻埕附近的「德樂軒子弟館」培訓後場藝師。
「亦宛然」團長林永志表示,李天祿非常重視南管樂曲,耳朵很尖,用聽的就能聽出哪個音不對,這也成為目前掌中劇團最重視的一環,「要把最基本的根留下」。
「亦宛然」製作經理黃僑偉表示,李天祿不吝惜把藝術傳給下一代,在世時常要後輩觀察周遭細節,堅持傳統技法,不只重視表演,連戲偶的服裝、雕刻都要嫡傳弟子親自操刀。
回憶起父親李天祿,長女李嬌娥表示,16歲就跟著父親在戲團幫忙,在她眼裡,李天祿是個對外人和善、對自家人管教甚嚴的嚴父,但卻對布袋戲情有獨鍾。「他從來不管有沒有錢,睡醒就是演戲。」偶爾也會獎勵團員,只要當天表演收入增加,當晚就加菜。
「小宛然」創辦人班任旅,身為法國人,但對布袋戲有濃厚的興趣,年輕時在台居留向李天祿學習傳統布袋戲技巧。班任旅表示,李天祿要求嚴格, 5年來只對他說3次「不錯」;在他心目中,李天祿雖為傳統藝術家,想法卻很先進,「他不要我模仿台灣布袋戲,而要用自己的方式,演出法國的偶戲故事。」
「李天祿大師百年紀念特展暨演出」即日起至10月底在台北大稻埕戲苑舉行,8月1日「子宛然」、「隆宛然」將分別演出「大鬧天宮」、「大鬧水晶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