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古代鄰里故事幾則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5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人在社會當中,離不開與人交往,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倫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中包括鄰里關係。古語云:「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古人認為與人為善是為人處世原則,而行善、行道之人才是真正有福的。古代仁人君子善待、包容他人,扶危濟困,留下了許多小故事。以下為其中幾例。

陶淵明移居

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一首《移居》詩中寫道:「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他選擇移居南村,是因為他看中了這裡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這些人朝夕相處,「素心人」是指內心純淨、樸素之人,陶淵明每日躬耕隴畝、賦詩言志、安於貧、樂於道,也正是這樣的人。

詩中還記述了他在南村與鄰居的友好關係:「鄰曲時來往,抗言談往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他常與鄰居們一起探討詩文與人生,大家直率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賞,有了疑難不解的問題互相切磋分析。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的鄰里關係使彼此之間受到道德的薰陶和感染,獲益匪淺。

司馬徽讓豬

東漢時的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是一位善於識拔賢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徽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

過了幾天,鄰居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還讚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後來人們稱司馬徽為「水鏡先生」,這也是人們對他清雅、純明的品性的讚揚。

訾汝道善施

元代時德州齊河人訾汝道,平日樂善好施,以善行聞名鄉里。同鄉劉顯等人貧困無法維生,訾汝道一一分給他們一些田地,讓他們收地租維持生活,直到他們終老把田地收回去。有一年瘟疫流行,當時人們傳說吃一種能使人發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買了很多瓜,帶上糧食,不顧被傳染的危險,一戶戶親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

他曾經在春天把麥子、高粱借給人,等到豐收年景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債人無糧償還,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燒了,不要他們歸還。他對家人說:「積累糧食本來就是為了防備飢荒,所以如果遇到災荒年景,一定要幫助貧窮的鄉親。」

楊翥賣驢

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騎驢上朝或外出。他對驢子很喜歡,每天上朝回家,親自為驢子餵料並經常照看。楊翥的鄰居是一位老頭,快六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興。但這個孩子一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

可楊翥是朝廷大官,這家人也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眼看那孩子一聽到驢子叫就哭,飲食也明顯減少,父母最後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楊翥聽後二話沒說,隨即就把自己的驢子賣了,從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古語云:「里仁為美」、「睦乃四鄰」、「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指出人們做事要以道義為衡量原則,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仁愛之心,同情、關愛和幫助他人,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這是人德行修養的體現,這也是善化他人,播種善因,使社會擁有和睦溫暖的人倫關係,這也是成為社會正義的基礎。

參考資料:
《董正別傳》
《元史·訾汝道傳》
《育德古鑑》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在中醫的治療方中,植物、動物、礦物、人的用物都能用來治病。那麼聽過鴨子的唾液能治什麼病症嗎?
  • 魯國文化最盛,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意義。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華俱在宮廷。然而,西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魯,許多文化精華得以保存。
  • 本次中華文明,從黃帝開始,到夏商西周,是為禮樂文明。所謂「六代樂舞」,一般指黃帝《雲門》、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湯《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禪讓得天下,故稱文舞,表演者手持樂器與雉雞尾羽;後兩代,因靠武力奪天下,故稱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中秋夜,當仰望天空中有如銀盤一般的明月,嫦娥、玉兔和吳剛伐桂等傳說中的故事是不是躍出你的心海呢?「嫦娥奔月」的故事代代相傳,早在商周時代就有,而吳剛和玉兔的故事都是成形於唐代,這些流傳民間的中秋節故事都有上千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了。然而近年對月亮的研究有一個飛躍,科學分析指出:月亮是人造的!這個發現,可能啟發我們對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的新觀點和領悟嗎?
  • 既然日本人喜愛賞月,仰慕月宮,喜愛玉兔,中秋節神性十足,那麼,他們是否也有類似中國的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呢?《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又稱為《輝夜姬物語》,是日本最古老的神話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公主「輝夜姬」從月亮降臨到人間,再返回月宮的故事。
  • 本章前句是評一不當做而做的事,後句是評一當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認為,從意義上講,應當各自為一章。但既然作為一章,編者應有苦心。就「為政」而言,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無論「不為」還是「必為」,都上循天理,內懷仁心,而勇於擔當。
  • 中華傳統文化講天人感應,佛家講萬物有靈,無神論者不相信,不過上天偶爾露一手,讓人看到奇跡。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據就在於中華文化,在於道統。漢代董仲舒說了個非常著名的話「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注意,孔子這裡說的「繼周」,有特定的含義,是指繼承周禮、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華文化的軌道上,有「因」有「損益」,「雖百世可知也」。
  • 「現在傳統涼茶舖好像越來越少了,涼茶會式微嗎?」筆者帶著疑問請教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他沒有急於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舉了幾個趣味的例子,從涼茶品牌的興衰史到當下的快餐文化,原來涼茶百年來都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飲品,在不同的時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本期「涼茶趣談」,就與大家分享涼茶的轉型歷程。
  • 拉菲爾《雅典學院》。(公有領域)
    100這個數字到底有什麼祕密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呢?愛因斯坦是位偉大的科學家,不是隨便就能說他是迷信或思考不嚴謹的人。然而,他選擇了100。為什麼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學家喜歡10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