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雲林縣的中醫養生講座中,我特別提到我在大紀元時報的專欄:「穴道按摩」,我要我的讀者把握穴道按摩的祕訣,即「有諸於內,必形之於外。」中醫認為臟腑有病,必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即穴道上,有相對應的痛點出現。同時把握經絡循行的時辰。
實例1: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而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而心經循行的時辰為11~13點,如果出現心咳症狀,而在11~13點症狀特別嚴重,那肯定是心咳。「治藏者治其俞」,這時只要在心經的俞穴神門穴找出痛點依法按摩,一定能使症狀舒緩。經一段時間持續按摩,自有其療效。
實例2: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經循行時辰為13~15點,如果出現小腸咳症狀,而在13~15點症狀特別嚴重,那肯定是小腸咳。治府者治其合,這時只要在小腸經的合穴小海穴找出痛點按摩,一定有其療效。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人的壽命為成熟年齢的5倍至7倍,即100歲至140歲。能不能,要不要活100歲,除了先天的遺傳基因外,後天的因素其實決定權完全在自己的手上。為什麽哪?因為「健康不是人權,而是自我責任,基本保健應通過自我保健,自我醫療來達到。」(錄自世界衛生組織宣言)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裏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針灸治病,為什麼頭痛針手的穴位、牙痛針手足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前面的專欄已分別介紹了,肺經循行由胸走手,大腸經由手走頭,胃經由頭走足,脾經由足走腹,心經由胸走手,小腸經由手走頭,膀胱經由頭走足,腎經由足走腹,心包經由胸走手。經脈循行各有時辰,3~5點走至肺經、5~7點走至大腸經、7~9點走至胃經、9~11點走至脾經、11~13點走心經,小腸經為13~15點、膀胱經為15~17點、腎經為17點~19點、心包經為19~21點。
現在我們介紹手厥陰心包絡經之循行:
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起於兩乳之間的膻中,會屬於本經心包絡,下行貫穿膈膜,經過胸部與本經互為表裡的三焦相聯絡;它有一條支脈,循行胸中,橫出脇下;當腋縫下三寸處,復向上行抵腋窩部,再沿著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兩經的中間,入肘中,下行前臂掌側兩筋的中間,入掌內,循中指,直達指尖;另有一條支脈,從掌內分出,沿無名指直達指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銜接。
手厥陰心包絡經有九穴,左右共十八穴:
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心厥陰心包絡經有了異常變動會表現為下列病症:
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攣,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
本經所屬腧穴主治有關「脈」(心主血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醫宗金鑑》對心包絡解:
張介賓曰:「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月曼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靈蘭祕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臟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歟。」
心包絡經為心之外圍,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外邪侵襲於心,首先心包絡受病。內經言:「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包經。」所以本經之肘部以下的俞穴皆有治療心臟病的功用。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心厥陰心包絡經的五輸穴,在五行分屬木的「中衝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勞宮穴」五行屬火是滎穴主治身熱,「大陵穴」五行屬土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間使穴」五行屬金是經穴主喘咳寒熱,「曲澤穴」五行屬水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泄。
以上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