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中壢報導)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歐謝羅夫(Douglas D. Osheroff)9日下午在中央大學對近六百名大學生、高中生演講「哥倫比亞太空梭意外與人類宇宙航行之未來」,他表示哥倫比亞太空梭的解體,與其中的材料「泡棉(foam)」有高度相關。歐謝羅夫雖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教授,但是平易近人,語言幽默,將嚴肅的物理原理及參與重大調查工作的歷程,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與年輕學生溝通。
歐謝羅夫9日在中央大學有一整天的行程,上午參觀中大物理系教授、中研院院士伊林的實驗室,下午則提出他參與美國太空梭事故調查委員會的歷程與實驗結果,由物理系教授張元翰協助物理專業的摘要翻譯與講解。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STS Columbia OV-102)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所屬的太空梭之一。在2003年2月1日,在代號STS-107的第28次任務重返大氣層的階段中與控制中心失去聯繫,並且在不久後在美國德州上空爆炸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歐謝羅夫展示太空梭升空動態照片,發現太空梭外側掉了一塊泡棉,打中太空梭左翼前端的強化碳板。泡棉來自前端的兩腳架,泡棉擊中太空梭的速度是每秒240公尺,相當於來福槍子彈出口的速度。
工程人員看到發射影片有所疑慮,但管理階層認為沒有明顯危險。後來工程人員曾利用私人管道聯繫國防部,希望透過衛星去拍攝太空梭受損的部份,國防部因而要求NASA轉移飛行角度,但計畫主持人認為此要求並未透過正常管道進行,拒絕讓衛星拍攝太空梭受損部分。
事故意外發生後一天之內成立事故調查委員會,委員都是安全方面的,包括兩位將軍、民用航空總裁等。調查委員都是政府人員,調查資訊不公開,後來美國國會要求必須有一位大學成員,因此歐謝羅夫加入了調查委員會。
NASA將「不正常事件正常化」,在哥倫比亞太空梭解體前兩個月,就曾發生碎片打中太空梭事件,過去有七次類似事件,其中有五次發生在哥倫比亞太空梭。管理階層經常接收到危險的警訊,但由於有經費來源的壓力,會要求工程人員盡量配合管理階層的決策。加上太空梭的建造經費與時間不足等因素,建造過程顯得倉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