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國中生公民認知 世界第4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29日電)一項針對全球38國評比的國際公民素養調查,台灣國中生「公民認知」排名第4,顯示認知表現好,與強調智育有關。但國中生對政府、政黨、媒體等組織的信任度低於國際平均值。

這項國際公民素養大型調查計畫,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IEA)主導,台灣首度參與,由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美慧等人所組成的團隊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台灣學生在公民認知測驗上的整體平均得分為559分,高於國際平均值(500分),在參與的38個國家中,排名第4,僅次於芬蘭、丹麥與韓國。

何謂「公民認知」?劉美慧舉例,例如有一個題目是:志宏買了一雙新的學生鞋,後來志宏發現他的新鞋子是由雇用童工的工廠所生產,而且這些童工的薪資非常低。志宏說他再也不會穿他那雙新鞋子。

為什麼志宏會拒穿他的新鞋子?答案是「他不想表示支持生產這雙鞋子的工廠。」

劉美慧表示,公民認知是屬於「知識」、「理解」的部分,記憶性題目偏低,主要是全球公民概念,非傳統的公民教育,如幾歲可以投票的問題。

她說,台灣學生在公民認知的表現很好,但在公民情意上,也就是「態度」、「價值」上表現較不好。

在公民情意表現上,台灣學生對性別平權的支持度排名世界第 1,但對政府、政黨、媒體的信任度顯著低於國際平均值。

在行為表現上,台灣學生參與校內活動頻率最高的是班會討論,但參與校外人權活動的比例顯著低於國際表現,從未自行參與校外公民活動比例,也高於國際表現。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指出,學生智能表現不錯,這與過去教育強調智育有關係,但情意和行為的表現要再加強。

劉美慧舉多明尼加為例,他們會透過NGO(非政府組織)來促進公民教育活動,台灣也可以參考,NGO可以多辦一些活動。

此外,參與調查的教師認為,公民教育最需要改善的項目是增加教學時數。調查團隊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規劃讓家長共同參與的公民活動,建置社區、學校與學生間的交流平台,讓家庭、學校和社區緊密結合,從生活中培養學生實際參與現代社會的公民素養。

這項調查對象是台灣8年級學生(即國中2年級學生),共150校,5167位學生;8年級教師,150校,約2367人,及150位校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