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名山名寺石窟

石刻之鄉——規模龐大的大足石刻

初唐時期,「僑戶輻湊」(今大足縣瀨溪河沿岸)物阜糧豐,有「大足川」之美譽,因此取其「大豐大足」之義,大足縣因而得名。使大足縣馳名中外的不是其「大豐大足」,而是那裏輝映古今的石刻文化,從而使大足縣又享有「石刻之鄉」的盛名。

  

大足石刻是境內整個摩崖造像群(也有少量圓雕、塔雕、壁雕)的總稱,最初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前後綿延1200多年,最終成為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的石刻群。其間,唐末五代和北宋後期至南宋時期是造像的高潮。造像題材以佛教為主,兼有道教。有石窟70多處,共有造像5萬餘尊,石刻銘文10萬餘字,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距縣城兩公里。唐朝靖南軍節度使韋君靖於唐昭宗景福元年在北山修建「永昌寨」積糧屯兵,開始鑿造佛像。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經250年建成。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以雕刻精細、技藝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稱於世。

  

北山摩崖石刻晚唐造像端莊豐滿,雍容大度,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其代表作品有千手觀音龕,釋迦牟尼佛龕,阿彌陀佛龕等。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造像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造像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轉輪經藏窟」,是北山最完整的大型石窟,該窟造像寧靜中透著高貴,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被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北山石刻中,現存碑碣7道。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

  

寶頂山摩崖石刻距大足石刻縣城東北15公里,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至南宋淳佑九年結束。為宋代名僧趙智鳳主建,以大佛灣為中心,在長約500米深幽的馬蹄形山灣中,或石窟中,或巖壁上,一幅幅大型雕像十分精美,有摩崖造像 15000多尊,蔚為壯觀。

全部造像經精心設計,無一雷同,系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聖跡圖」、「地獄變像」等,其構思奇妙,造像精湛,堪稱絕作,展現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

  

「釋迦涅聖跡圖」位於大佛灣中部,大佛長31米,為釋迦牟尼佛半身側臥像,造像慈祥寧靜;「千手觀音」也是一幅雕像精彩之作,在88平方米的石壁上雕出身高約3米,有1000多支手臂,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展,每隻手中各拿著各種不同的器物,千姿百態,錯落有緻;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地獄變相」反映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令人觸目驚心。

此外,石刻中還有反映生活的雕塑,人物或仰酣睡、或悠然吹笛自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正壁刻佛像三尊,壁間刻樓台亭閣,花草樹木,幽泉怪石,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技藝精湛而著稱於世,而大足的南宋造像,在宋代石窟藝術中尤為突出,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因此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同時也反映中國古代人們弘揚佛法,敬神禮佛之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