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只要熬過顛峰期,痛苦便會減輕

憂鬱症Bye Bye:修正扭曲的「行為」(3)

最上悠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你總不能一直逃避不安或恐懼下去,所以就算痛苦,也一定要去面對現實。」
是否你也曾被人這樣說過呢?接著,你的回答是不是──「我知道,如果我能面對,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呢?在某種層面上來說這種忠告並沒有錯,但卻有補充說明的必要。

舉例來說,為什麼拳擊選手,能忍人所不能忍的極度疼痛呢?這是由於平日練習所逐漸累積對疼痛的忍耐度的成果。

同樣的,其他的運動選手的情況也是如此。再舉個常見的例子,那些在小時候即使是甜口味的咖哩也無法入口的人,如果一直持續吃咖哩,有一天不但能吃重辣味的咖哩,說不定還會變成咖哩的愛好者。這兩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恐懼不安的感覺與肉體的痛苦相同,都有它們各自的特徵。當我們遇到意外或麻煩時,痛苦、不安與恐懼感會逐漸增加。

不過,這種情緒上的感覺有顛峰期,只要跨越了那個顛峰期,痛苦與不安便會漸漸減輕。

原因是,當一個人走過一次那個痛苦的巔峰,他會發現「原來是這麼回事」,在那個瞬間,就變得能習慣痛苦與不安了。

如果他在經歷顛峰期之前便退縮,那種「果然很可怕」的感覺,就會永遠佇留內心,揮之不去。

「這種感覺只要過了顛峰期就會消失」,這樣做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事實上,研究也證實,這個方法對於目前最難治療的性侵害與戰爭所造成的創傷後壓力性疾患(PTSD),比其他的治療方法更為有效。

其具體的實行方法是,重新回到當初受到傷害的地點,並接受治療。同時以自助治療的方式,將當時的情景一再在心中反覆回想。

當然,患者會因此感到極度痛苦,但如果繼續下去,漸漸地,恐懼感便會降低,心情也能變得鎮定(要注意的是,這種治療法很容易因為再度體驗心理創傷,而導致病情惡化的危險,因此絕對需要專業人員的技術與協助)。

當然,這種做法絕不適合在一個人在剛受到傷害時進行。如果經過了三、五年,當事人的痛苦仍然持續,為了要從不安與恐懼中掙脫,才有必要進行這種治療。
此外,這種療法也可以用來治療恐慌症。

當一個人坐上擁擠的電車,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懼與不安湧上心頭,雙手顫抖麻木、呼吸困難、心悸等,便是恐慌性疾患的典型症狀之一。

在那時,如果因為覺得「還是很恐怖」、「不管了」的下車,而且每次都如此,那麼,絕對無法改善症狀。如果能忍耐一個小時,等到恐怖的顛峰期過了之後,或許便能比較心平氣和的坐車了。

在我的病患之中,便有人由家人陪同練習搭電車,習慣之後他發現──「這和打嗝一樣簡單嘛」,而一旦想法有了轉變,心情便放鬆了。此後,搭車對他來說,就沒那麼可怕了。

這種方法對治療不安與恐懼的效果相當良好,即使不靠藥物幫助,療效也很高。此外,對於那些在工作上,時常需要與陌生人接觸,但又不擅長應酬的人來說,這也是很好的因應對策。

總而言之,不知道如何與人交談、討厭說話到極點的人,如果能多加忍耐,相信多練習幾次,在漸漸習慣之後,情況應該可以得到改善。

但是,如同前文所說,這種方法必須循序漸進──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一下子就嘗試讓人感到痛苦的最高層次,過度強烈不安與恐懼感會讓人從此卻步,產生「再也不要嘗試」心情,有不少人會因此變得退縮消極。

再者,在進行的過程中,不要單只是忍耐痛苦與不安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相信、並接受「忍耐痛苦是有意義的」,如此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克服相同痛苦的「模範本」的力量

看看與自己相同境遇的人,如何克服困境,也是一種緩解不安與恐懼感的有效方法。舉例來說,一個不習慣狗、無法接近狗的孩子,當他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小孩和狗玩得很開心的樣子,就可以減輕他對狗的恐懼感。

這是心理學上有名的行為研究,也可以說是「模範本」給人力量的例子。前文所提到,閉門家中的年輕人,應該先從到日間照護中心或工作坊開始,再慢慢走入社會,理由之一是:可以增加他和處境相同、而且已克服困境的人接觸的機會。

如果一下子就讓他跳進社會的洪流,很多人會因此遭受到極大的煩惱與挫折。所以,如果能學習先與自己有同樣遭遇的人相處,在過程中分擔彼此的煩惱,一起克服困難,才是最重要的方法。

這與許多憂鬱症的病患入院後,說出「原來煩惱的不只我一個人」的情況相同。許多病患都說找到同病相憐的人,讓他們感到很安慰。

除此之外,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聽過「病友會」呢?這是一種由罹患相同病症的人們所組成的團體。藉由這種團體,大家可以一起分擔、一起克服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與煩惱。

在美國,這種團體稱之為「自助團體」,在當地極為盛行;現在,日本國內這種團體也在日漸增加中。

由憂鬱傾向與憂鬱症病患所組成的類似團體也不少。能夠聽到許多過來人的經驗談,對於克服憂鬱極有幫助。

「我以為自己好不了了,但接受治療後,我真的好多了」在團體中聽到病友說出這樣的話,讓很多病患得到極大的鼓舞。

最近,在企業中的心理照護中心,也開始組織類似的團體。

許多企業公司,除了上司之外,已經建立了所謂「顧問(menter)」的諮商制度。對那些在工作上碰壁的上班族,或家庭、職場兩頭燒的人,別的過來人的經驗,總是可以給他們許多有用的參考。

的確,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或憂鬱時,便容易失去心理上的餘裕,而無法看清周遭的一切了。

不過,只要我們不向痛苦認輸,試著在病友會或職場尋找可以做為自己模範的對象,一定能幫助自己減輕痛苦。@(待續)

摘編自 《打敗心中的黑狗:憂鬱症Bye Bye(二版)》 書泉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