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5日電)2001年起,邰港公司每年發表 3款以上新種小型螢光魚;農委會與中研院博士陳志毅合作研發中型螢光魚,再獲新成果。台灣螢光魚技術持續領先全球,明年底完成田間試驗、認證。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博士陳志毅說,他運用中型的南美慈鯛科九間波羅魚及神仙魚,於94到97年期間著手研究,終於研發出這兩種中型魚的螢光魚。
他說明,期間選殖出mylz2的起動子(作用像引擎),驅動螢光蛋白,並以類似做試管嬰兒的單一注射技術,將人工螢光蛋白基因打入卵子,誕生螢光魚。
他說,試驗期間失敗時,曾出現只有局部螢光的情形,經過3年多的試驗,終於成功。相關技術已刊載在國際首屈一指的魚類免疫學期刊「Fish and ShellfishImmunology」月刊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陳武雄強調,中型(身長10公分以上)螢光魚的開發技術,較小型(10公分以下)螢光魚困難,此技術的發表,象徵台灣螢光魚基因轉殖技術持續領先全球。
漁業署署長沙志一也說,政府已公告基因殖轉技術的行政規範,今天發表的中型螢光魚技術,還將完成田間試驗,證實不孕不繁殖、無法在野外生存,不會影響生態平衡後,才給予認證,預計最快明年底完成田間試驗。
此外,漁業署去年11月舉辦台灣觀賞魚博覽會時估計,全球觀賞魚產值將超過新台幣1500億元,而台灣去年產值約20億元,主要外銷美國、東南亞、日本及歐洲等20多國,尚有成長空間。
中央社去年專訪全球首家推出小型螢光魚的邰港公司,業者告知,2006年營收新台幣3.65億元,當中螢光魚營收已達7000萬元,約占2成。
已獲中型螢光魚技轉的芝林公司負責人林育禾說,中型螢光魚生命週期8個月到1年,小型2到3個月,所以中型魚的研發要4到5年,比小型的1到2年費時;相關價值也因此提高,預計商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