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ECFA早收清單昨出爐,中國給予台灣十八項農漁產品零關稅優惠,但學者認為恐怕看得到、吃不到,政治宣傳意義大於實質。這十八項農產品本來出口就不多,和他國輸入中國數量相比,市佔率僅一%,而且其他非關稅障礙沒有排除,十七%的增值稅也沒取消,加上中國仿冒台灣農產品依舊,要順利外銷恐怕很難。
17%增值稅 仍未取消
十八項農產品包括茶葉、文心蘭、金針菇、石斑魚、虱目魚等,農委會表示,在關稅降為零後,以去年出口中國的金額估計,減稅可達二二三萬美元;這些農產品三年內外銷到中國的出口值可望由去年的一六○八萬美元,提高到一.一億美元。
台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表示,關稅只佔整體出口成本的一小部分,還有包括其他稅捐、運費並沒有減少,同時非關稅貿易障礙依然存在,包括行政、通路的刁難、農藥檢驗等。像是過去中國採購台灣的柳丁、楊桃,就是以農藥殘留為由,無法順利通關。
中國刁難 想外銷很難
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說,2006年國共論壇,曾把八種水產品列為零關稅項目,並從同年5月1日實施,結果效益不大,只有帶魚享受到免稅好處,因為其他魚種早在中國養殖,台灣根本不容易打入市場;除關稅外,台灣農產還要被徵收十七%的增值稅,比關稅還高,卻沒有取消。
吳明敏強調,台灣的種苗、技術外流,加上中國市場仿冒的台灣農產品充斥,而中國成本低,兩地的產地價格早就高過平均十三%關稅,要進入中國市場根本很難。農委會宣稱的三年內提高的獲益,大家「等著看」。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暨城鄉資源管理學系主任黃琮琪也說,表面上看來農業早收可以獲利,但實際上,十八項中的大部分農產品,早有台商在中國投資生產。他強調,日本農產品之所以可以保持國際競爭力,是因為品種沒有外流,也不容易被複製、同時有很好的保護制度,這樣農產外銷才能永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