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瓊方新竹報導)「木頭可當柴燒,可作成傢俱,草可以餵牛;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因為有病就放棄自己。」
「這次發現,本來沒長樹葉的(樹木),已開花結果;花落在土裏變成營養,生生不息。讓我覺得,當人遇到挫折,要振作起來,生命是可貴的。」
「只要不放棄自己,一定有貴人、上帝幫助,人再怎麼低潮,一定會過去,會有希望的。」
瞧!每句話是不是都蘊含著人生哲理呢?這些充滿勵志的詞句,可都是出自慢性精神病友;而幫助他(她)們,激發正向思考、自我調適的,是一位充滿愛心的心理工作者──楊孝貞。
楊孝貞表示:「有人以為,精障者完全不會思考,不能說出一番道理和去實踐。但當他們按時服藥和持續接受心理治療時,就跟常人無異。」
楊孝貞在湖口仁慈醫院精神科擔任實習心理師時,觀察到康復之家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們,所處環境是開放的,不可避免有社交活動,也常遇到人際互動上的壓力,若沒調適好,往往再度發病入住急性病房。因此萌發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應用到團體治療。五行各有對應自然界的五色、五方,也對應到人的身體的五臟、五志(情緒),若彼此調和則身心舒暢,失調則百病叢生。因此,她協助成員,從觀察與體驗大自然萬事萬物中,找到自我調適、因應環境的方式,使身心舒緩,並內化到日常生活習慣,進而重回社區安身立命。
楊孝貞將此模式命名為「與自然對話」團體。所選八位成員中,皆屬慢性精神病,都能按時服藥,病情穩定,情感、認知、行為表現皆算正常,只是反應稍慢。(包括5名精神分裂症、1名被害妄想症、1名宗教妄想症和1名妄想症。病史多為15年,被害妄想症病史約30年)。
「與自然對話」課程共九周,每次單元進行之前,楊孝貞會請成員先觀察戶外某一大自然現象或產物,激發內在意念,找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壓力時的因應之道;並藉討論發掘與症狀有關之主題,作延伸討論;之後彙整大家體悟到的內容,期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其中,成員們還將自己尋找的植物,種在小陶瓷花器裏,當成團體的信物。當課程結束時,將所有摘要記錄給他(她)們看,讓其知道自己二個多月來的進步成長以及改變的軌跡。
以下為團體成員的分享
從自然界現象找到鼓舞自己的力量
甲:「看到一排排樹木、籬笆(金露花),很整齊有規律地在生長。不會因為我沒有看它,它就不長。只要自己不要忘記,它們(指恩典)仍然存在,等著妳去發現。」
「人和大自然是共生的,然而我們人類實在很渺小;不管發生什麼事,天一直都在,我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乙:「所謂『天為父,地為母』。我覺得土地是很包容的,若大家對自己的病是包容的,會好過一點。要接納包容自己的病,調適也會比較容易些。」
「這次發現,本來沒長樹葉的(樹木),已開花結果;花落在土裏變成營養,生生不息。覺得當人遇到挫折,要振作起來,生命還是可貴的。」
丁:「天天都看到太陽,想到在大自然中有光明和黑暗。我喜歡光明不喜歡黑暗,所以我要選擇光明面來看。……我知道它(指精神分裂症病發時)一定會過去,雖然很痛苦,但我會忍耐。」
戉:「木頭可當柴燒,可作成傢俱,草可餵牛。就好像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因為有病,就放棄自己。」
庚:「自然中最重要就是和諧一致,所以我要追求萬事萬物間的和諧之美。」
「看到河的上游比較波折,下游比較平順,像人生一樣,需要經過挫折,才能平順。」
「觀察到一群螞蟻,排成一列,後來為追尋各自的目標而各走各的,好像人生聚散無常、各有要走的方向;每個人所經歷的歷程不同,對自己所下的註腳也不同。後來二隻螞蟻爬到高處,突然吹起一陣強風,一隻屹立不搖,一隻被吹落下來後又爬上來,就像人生,難免遇到挫折,有的不會被擊垮;有的被擊垮後,又再度站起來。希望向螞蟻學習。」
對所種植物的觀感 會移情到自身
甲:「本來心情低落,看到我種的植物活得很好,快開花了,心情就變好。就好像老天爺給人磨鍊,又給一線生機。」
丙:「看到它(指種的承諾)長不高,也不會死掉,好像我現在的心情,信心還不夠,被保護在溫室裏,但我不會低頭。想到我被家人呵護得太好,但我一定不要被打倒。」
丁:「我的(指所種的承諾)雖然快枯萎了,但尚留有種子;只要不放棄自己,一定有貴人、上帝幫助,人再怎麼低潮,一定會過去,會有希望的。」
戉:「草在戶外長得好,種在室內反而長不好。我體會到,要順著它的性子去對待它。」
己:「忘記澆水,所以死掉了,很沒成就感;要有收穫,還是要先付出。」
從觀察自然中 聯想到做人處事的態度
丁:「火好像一個人的熱情,人熱情給人還蠻舒服,但太過熱情就不太好,讓人想避開。」
戉:「生物都需要土,但土不需依靠人,生生不息,永遠存在。……依賴心不能太重,像樹沒有土就會凋零,不過,有的植物只要有水就可以活。」
庚:「每種物質,都有其靈性和悟性。靈性高的人要幫忙靈性低的人,不能欺負弱小,不要虐待動物、兒童。有能力要多去照顧別人。」
在「與自然對話」團體輔導過程中,楊孝貞深深體會到,精障者也是有感情、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只要給予適當的藥物和心裡治療,並用愛心善待包容,相信能幫助更多人重新投入社會,找到屬於他(她)們的定位。
(楊孝貞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曾任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家族導師;目前從事個人、企業諮詢及團體帶領、演講等心理工作。)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