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16日電)相傳已有212 年歷史的宜蘭礁溪二龍競渡,每年端午節都會上演當地2 個庄頭的對決,不管是比賽前的祭典,或是扛龍舟下水與競渡,都呈現村民情感的維繫。
相傳早期依二龍河而居的噶瑪蘭人常發生婦女或小孩落水意外。村民當時認為,河中可能有被稱為「老大公」的「歹物」作怪,於是打造龍舟下水,以競渡方式超渡,祈求沿岸村民平安,久之成為地方傳統,因此二龍競渡主要並非紀念屈原,而是源自噶瑪蘭人的河神祭。
二龍社區發展協會說,二龍競渡早期是沿岸的「淇武蘭」與「番割田」2 個庄頭對決,後因上游河沙堆積,因此將競渡地點往下游移動,演變成現今的「淇武蘭」與「洲仔尾」2個庄頭的比賽。
當地耆老說,由於競渡勝負關係到庄頭來年是否平安,因此「淇武蘭」與「洲仔尾」2個庄頭在比賽前1個月,2 庄的人就算是親家,見了面也好像陌生人一樣不講話,直到比賽過後情緒逐漸平復,才恢復來往。
每當端午節當天一早,2 個庄頭村民都會分別協力將安置於龍船厝的龍舟「請」出來,之後遵循古禮先後進行絞船、絞尾槳、綁龍骨等儀式,希望將龍舟兩側拉得更緊,讓底部更具弧度,同時避免吃水太深,影響速度,也增加平衡感。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接著進行插順風旗、插艾草、淨香祭拜與點睛等儀式,祈求競渡平安順利,最後2個庄頭分別出動30多名壯漢,將重約1.8 公噸的龍舟扛到河岸下水,展現村民團結與情感維繫。
與一般龍舟賽不同的是,二龍競渡的龍舟猶如大型鴨母船,沒有龍頭,船頭畫有1 對麒麟,船首與尾槳有太極圖案。「洲仔尾」龍槳主要為紅色,「淇武蘭」龍槳主要是綠色,2 種也畫有太極圖形,主要象徵鎮壓、辟邪、祈求平安。
協會說,往年二龍競渡都有上下庄主客之分,輪流作主。龍舟下水後,主庄的龍舟要沿二龍河一邊划船一邊敲鑼到客庄,對方人馬敲鑼回應表示答應參賽,這才算數。
中午12時一到,2 個庄頭隨即展開特殊的競渡,由於沒有裁判,也沒鳴槍,2 艘龍舟必須在起點互視齊平與同時敲鑼後,比賽才算開始;如果有一方認為對方偷跑,必須退回重新再來;過去曾有一方不服輸,重來10多次,一直拚到晚上還分不出勝負。
此外,二龍競渡只敲鑼、不打鼓,選手以跪姿划船,輸贏全憑觀眾和隊員自行認定,是1 種鬥智、鬥力、鬥技的龍舟賽。
耆老說,比賽有時客庄為了面子不認輸,比到晚上還分不出勝負,這時主庄必須故意讓一些,但事後大家心裡有數,誰也不敢提輸贏,避免造成糾紛,這也是當初沒人敢擔任裁判的原因之一。
二龍競渡不但是礁溪的「大代誌」,也是全國10大慶典之一;2006年經縣府審查通過,與頭城搶孤、利澤簡走尪及冬山八寶掛貫,併列4 項縣內重要民俗,列為無形文化資產。
這項傳統的競賽與台灣其他各地龍舟賽不一樣,經過212 年傳承,一直保有君子之爭特色,也是絕佳的運動風範。
大家常說要保存鄉土文化,要透過每一個地方不同節慶活動強調在地精神,二龍競渡獨一無二的特色就是不錯的典範,也展現村民情感維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