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9日報導】《母親節談少子化-職場媽媽篇》(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9日電)不敢離開職場,但托育問題卻讓媽媽心煩。談到少子化,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許玉齡說,制度不健全讓大家害怕生子,「別只發津貼,政府應多建立托教支持系統!」
在職場與孩子之間蠟燭兩頭燒,擁有美國雙碩士學歷的方小姐,生老二時,因為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先生派駐大陸,為了2個孩子的托育問題,她只得辭去忙碌的竹科工作,暫時在家帶小孩。留職停薪1年後,她找到學校行政工作,孩子則分別交給保母及幼稚園。雖然學校行政對她而言並非學以致用,但畢竟照顧孩子方便多了。
談到少子化,她說,周遭很多竹科雙薪家庭夫妻都忙到很晚,下班後舟車勞頓、急急忙忙從保母家接回孩子,若再花點親子時間,睡覺時間就一拖再拖,隔天清早又急忙送孩子到保母家,職場的高壓、忙碌與帶孩子的焦慮,讓這些媽媽們不敢再生第2胎。她認為,政府對鼓勵生育的政策似乎端不出牛肉,「津貼並非重點,孩子的托育、教育才是關鍵」。
另外,甫於去年底生下第1胎的吳小姐,回想找保母的過程,因為不確定把孩子交給別人是否安全,又心急產假休完要回職場,她說,自己幾乎天天掉淚。想起小時候,總有鄰居或家人可以幫忙,如今為了工作離鄉背井在新竹另組家庭,平日和鄰居鮮少交流,陌生的環境讓她不知如何求援,也深感無助。
隨著生活型態轉變,小家庭當道,孩子的托育成為現代媽媽的苦惱。長期關心幼教發展的許玉齡表示,過去大家庭居多,小孩何時長水痘只要看堂哥堂姐就知道,孩子的衣服玩具可以一個傳一個,托育有幫手。
不過,如今以小家庭居主,但政府卻未提供支持系統,導致新手媽媽蠟燭兩頭燒,沒生孩子的人看到的都是睡眠不足、生活混亂的負面養育孩子經驗,當然也對生子卻步,導致惡性循環。
面對傳統大家庭功能的消退,許玉齡建議,政府應該發展社區托育或居家托嬰制度。以歐美為例,藉由社區的支持系統,婦女不必被綁在家裡,即使到美國唸書的窮學生,也可以在上課當天找到孩子臨托的場所。
她說,台灣政府約從2年前才開始注意托嬰系統發展,雖然遲了些,但總是個好的開始。不過,若能發展社區托育系統,新手父母可以意見交流,玩具圖書可以互借,甚至可以團購尿布節省開支,好處多多。「傳統社會靠家人,現代社會得靠社區的力量!」
以高雄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為例,在這個社區化的示範托育機構,因為地點就在社區,相當方便,減少父母負擔。根據許玉齡參訪的經驗,1名媽媽因為看到孩子在幼兒園裡快樂的成長,也高興地說,「這個環境讓人願意生第2胎」。
面對嚴峻的少子化問題,許玉齡強調,這不僅是家務事,更是「公共議題」。對單身者而言,也許會質疑為何要繳稅幫忙別人養小孩,但長遠來看,人口結構的斷層將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未來有一堆老人,卻沒有年輕人賺錢支付老人年金,以此觀點,這些媽媽是在養國家的孩子,先進國家對於下一代培育的經費絕對不能省。
根據兒福聯盟近日公布的「台灣地區幼兒媽媽育兒現況調查報告」,發現近3成媽媽平均每天睡不到6小時;超過半數的媽媽需要「臨時托育服務」。在大家庭功能逐漸崩解的現代社會,媽媽們亟需社會的支持。
許玉齡感慨,「政府不應該讓家庭自行解決零至6歲孩子生、養、教的任務,否則年輕女生都不要生孩子了,而目前當媽媽的也盼不到未來的接班人了」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她呼籲,「政府不論中央或地方,都不該只是發津貼,應多建立托教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