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將剪紙傳世界 樂見民粹遍萬家
【大紀元5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承鈺費城採訪報導)兩把剪刀、幾支狼毫、一把刻刀、一支鑷子,憑著這簡單的幾樣工具,72歲的吳奕家老先生卻剪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72歲已屬於耄耋之年,本以為會見到一位垂垂老者,可是敲門之後,從房內走出的吳奕家先生卻像年輕人一樣腰板筆直,說起話來如洪鐘般響亮。
吳先生和女兒阿碧將我迎進堂屋,真不愧是剪紙藝術家,觸眼所及,都是剪紙作品。廳裡牆上掛著的中堂竟然都是一幅幅剪紙。吳先生的屋子裡,牆上掛的、貼的,桌上、桌下都是剪紙作品。這些作品有的鑲在鏡框裡,有的只經過簡單的塑封。
繼承民粹 剪出特色
說起剪紙,吳先生興緻勃勃的告訴我,他從小就熱愛藝術,喜愛書法。17歲時因為幫朋友佈置新房開始剪紙。那時候人都比較窮,朋友結婚了,沒甚麼可送的,就剪了很多大大的喜字貼在新房裡,結果大受歡迎。此後,一直把剪紙作為一項業餘愛好,真正好好琢磨剪紙是在退休後。
剪紙作品作為民間藝術,常常被人們做為一種貼在窗戶、門楣上的飾物,從未登過大雅之堂。做剪紙的人也大多未受過多少教育。發現這一點後,吳先生決定要做出特色,讓剪紙作品登上大雅之堂。
一反民間小巧的剪紙造型,吳先生將他擅長的書法與繪圖融入其中,並仿照古蹟碑文拓片,做出了大幅的中堂剪紙作品:手持柳枝、站立蓮臺、祥雲環繞的觀音菩薩;站立於書案前,正持筆凝思的海瑞;還有根據唐伯虎紀念蘇東坡的碑文拓片剪紙等,一幅幅作品生動傳神。以前,懸掛中堂的只有大幅的書法和國畫、對聯。如今,大幅的剪紙作品經過裝裱後,也可以懸掛中堂了。
剪紙作品:手持柳枝,站立蓮臺,祥雲環繞的觀音菩薩(攝影:承鈺) |
根據唐伯虎在海南儋縣留下的紀念蘇東坡的碑文拓片剪紙(攝影:承鈺) |
吳奕家老先生簡單的剪紙工具(攝影:承鈺) |
站立於書案前,正持筆凝思的海瑞(攝影:承鈺) |
除此以外,吳奕家先生還採用套色的技術,一幅剪紙可以帶有燙金、黛綠、黛藍等顏色,讓傳統的單色剪紙變得豐富多彩。
剪紙是相當花功夫的,前期的繪畫設計都不算,光就刀工,一副一米長度的大型剪紙要花上10天左右才能做好。中間如果有一個斷點就前功盡棄。剪紙,很考驗人的耐心和定力。
一生沉浮 幾起幾落
說起剪紙,不得不追溯一下吳先生的身世。吳先生出生於一個大家庭,家中財產被中共沒收,此後,家中生活一直很窮。吳先生後來成家,育有5個子女。為了養家餬口,每年年節吳先生都要寫對聯、做剪紙拿出去賣,換一點錢回來過年節。吳先生如今和四女兒阿碧住在一起,阿碧現在還記得小時候挖野菜、吃樹葉的日子。
以吳先生的出身,文革中自然無法倖免。關牛棚,又被啟用,反反覆覆,三起三落。每當有了運動,都不知道自己能否過關……。吳先生真正的愛好是收藏,無論日子怎樣清苦,吳先生都不忘堅持收藏,吳先生的藏品有火花(火柴盒上的商標)、世界錢幣等。在文革中,他所有藏品都在抄家時失去了,從牛棚裡回來的吳先生發現自己的收藏都不見了,痛心過後,收藏的習慣還是照舊。如今很多藏於吳先生手裡的火花都成了孤本。
回首過去,吳先生把手一揮:「不提了。」停頓了一下,繼續說剪紙和他的愛好。「我本以為到了美國,不會有人像家鄉人那樣欣賞剪紙,誰知不然。每次出去參加活動時,剪紙作品一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來問,都想學,」吳先生高興地說,「看來中國剪紙很受歡迎。不過,我要讓剪紙通過我的努力變得更受歡迎,能登上大雅之堂,這也算是我的一個願望吧。」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