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中醫是「神傳」 醫學節目內容
主持人李小昆:您剛才為我們介紹了中醫是「神傳」醫學,那麼中醫到底是用甚麼方法治病的呢?
王元甫醫師:中醫是神傳醫學;其實,我們可以更近一步講,中醫是「道家」醫學。
中醫是「道家」醫學
主持人:中醫為甚麼是「道家」醫學呢?
王醫師:因為我們剛才講傳「醫道」的神「上帝」,是屬於道家的;我們講醫道的這個「道」,也是道家的道;醫道的傳承過程秘傳、單傳,也是道家的特性;很重要的一點,中醫的原理也是來自於道家。
中醫用道家「陰陽」與「五行」原理來治病
主持人:中醫是用甚麼原理來治病的呢?
王醫師:中醫的原理,基本上來講,就是陰陽與五行,就是這兩項。
主持人:陰陽與五行又是甚麼呢?
王醫師:中醫的原理有兩個:一個是「陰陽」的原理,一個是「五行」的原理;透過陰陽的原理,我們來調和人體的陰陽;透過五行的原理,因為五行它有兩個關係,一個是相生、一個是相剋,透過五行相生與相剋的關係來治病。
「陰陽」與「五行」原理的由來
主持人:用五行的相生、相剋來治病,具體的陰陽跟五行又是怎麼回事呢?
王醫師:中醫的陰陽與五行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知道這個「道」,在道家認為是宇宙的本體與宇宙運行的原理;這個道,先生出「一」,就是屬於這個無極;一再生「二」,就是無極再生太極,太極就分陰陽了,這個陽的話是天,陰的是地;然後人就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所以說陽跟陰,天跟地再生成人;天、地、人就是「三」,就是講的「三才」;然後三生萬物,所以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這樣來的。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是因為天與地的作用,所以天行六氣(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地化五行;「地化五行」就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我們剛才講的陰陽與五行就是由這樣來的。(註: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主持人:您說的這個陰陽與五行,可不可以為我們再更進一步的介紹呢?
王醫師:我們這邊有兩個圖,因為這個陰陽與五行是非常重要的;其實,中醫治病,都是根據這個來的。
「陰陽」原理
主持人:這就是道家的陰陽圖、太極圖。
王醫師:對。其實,大家看到這個陰陽圖好像是圓形的;其實,它是一個球體。
主持人:它是一個球體?
王醫師:而且這個球是會轉的,不是靜止的,因為宇宙萬物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說陰陽它是互相轉的;而且你看陰陽圖中,這個白色部份就是屬於「陽」,黑色部份屬於「陰」;白色的部份之內,還有黑色的部份就是「陽中有陰」;黑色的部份之內,還有白色的部份就是「陰中有陽」。
主持人:而且陰陽兩個部份好像都剛好各占一半。
王醫師:對。這個各占一半是屬於一個均衡;其實,人體生病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均衡了。所以說陰陽的關係,也是一個相生與相剋的關係;本身陰陽會互相剋, 例如陽氣多了,會耗損陰氣;陰氣多了,會耗掉陽氣,這是相剋的關係。但是陰陽之間還有一個相生的關係;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會互生,所以陰陽兩者一定要依附在一起的,陰與陽有很密切的關係。(所謂;「獨陰不生,獨陽不長。」)
主持人:所以單獨是陰或者單獨是陽都不可以。
王醫師:不可以的,陰陽決離,陰陽分開,就會帶來死亡;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絕離,精神乃絕。」陰陽要一定要互根、互生、互相調和,取得平衡;陰陽絕對不可分離,分離就會死亡。
「五行」原理
主持人:五行圖看起來好像好多東西,而且相當複雜。
王醫師:對,這個相當複雜。「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將萬事、萬物分成五大類;五大類事物的關係就是「五行」關係,用此來說明萬事與萬物的相關性。這個圖的顏色剛好配合,「木」是綠色的,「火」是紅色的,「土」是黃色的,「金」是白色的,「水」是黑色的。五行之間有兩種關係;一個是相生,一個是相剋。所謂「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主持人:就是五行這樣子整個相生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嗎?
王醫師:對,「五行相生」構成一個循環,所以造成了宇宙的一個循環,事物才能生生不息。五行之間還有一個相剋的關係,稱為「五行相剋」:木剋土、火剋金、土剋水、金剋木、水剋火;這個我們從一般事務的現象就可理解,例如要將金屬溶化要用火,要滅火要用水。中醫在治病的時候就是利用五行相生與相剋的關係來治病,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舉兩個例子,例如說,五行相生關係,譬如說病人有肺病,有時候治病的時候不是直接去補肺,要補土,因為補土可以生金。
主持人:是利用「土生金」的五行關係,對嗎?
王醫師:是的。利用五行相生的關係「補土生金」,所以治肺病的時候就補脾胃,補脾胃(補土)自然可以生出肺金(生金),也就是可以補益肺氣、肺陰。至於「五行相剋」的關係,例如說像「木剋土」,就說病人有肝病,有肝病就會剋脾土,就是說有肝病的人他的胃腸功能就會不好,所以我們就先要補脾土,因為已經知道木會剋土,所以先補脾土,將脾的功能充實起來,以防止肝來剋這個脾土。(註:張仲景《金匱要略》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運用「木剋土」的五行相剋原理。)
主持人:所以說您剛才講「五行」一個循環,就是說它們相鄰的是「相生」,相間的就是「相剋」的。
王醫師:是的。所以「五行」構成一個循環的關係,又有相生,又有相剋,這樣才可以造成宇宙的生生不息,萬物的生生不息,就是這樣來的。
主持人:這樣子看起來,中醫的原理好像很簡單,只是五行與陰陽;可是其實它裡面蘊含著很深的學問吧?
王醫師:所謂:「大道至簡、至易」,原理看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是它的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我們以後在介紹中醫疾病的時候,就會將陰陽與五行的原理,充分應用到疾病的治療上。
中醫治病要「辨證」,利用四診與八綱分出病人的「證型」
主持人:我們知道中醫的原理,那麼中醫如何治病呢?
王醫師:一般來講,中醫治病就是「辨證論治」;也就是,我們要知道病人是屬於甚麼「證型」,然後依照這個證型來治療。首先,怎麼知道病人是甚麼證型呢?就要透過四診與八綱的方法。所謂「四診」就是望、聞、問、切;就是我們要「望」病人的氣色;要「聞」病人的聲音、氣味;這個「問」就是問病人的情形,他的寒熱情形,他的飲食情形,他的大小便情形,他的睡眠情形怎麼樣;然後,還有一個就是「切」脈,就是中醫很重要的把脈。
主持人:那甚麼是「八綱」呢?
王醫師:經由四診的方法來收集病人的資料,然後依此將病人分類,分出病人自己的「證型」。「八綱」就是在四個方面上的八個綱領: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例如說在陰陽總綱上,他是陰證或是陽證;他的病在表,還是病在裡;他是屬於寒證,還是熱證;屬於虛證,或是實證,這樣就可以把病人分類,得到他自己特有的證型,然後依照這個證型去治療,這就是「辨證論治」的內涵。
主持人:王醫師您可不可以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辨證論治」呢?
王醫師:總結的說,「辨證」就是依據四診與八綱的方法來辨別病人的證型,而「論治」就是依據病人自己的證型來治療。「辨證論治」是中醫特有的方法,病人在體質上必須分型,這與西方醫學對病人體質不需分型有很大的不同。「熱證」與「寒證」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證候與舌脈之象,所以治療上也完全不同。「熱證」表現出熱盛之象,所以治療上要「熱者寒之」,熱證病人要用寒涼藥,例如黃芩、黃連、石膏、知母等;而「寒證」表現出寒冷之象,所以治療上要「寒者熱之」,寒證病人要用溫熱藥,例如乾薑、附子、肉桂等。
證型 |
證候 |
舌脈之象 |
熱證 (熱性體質) |
口渴欲飲、喜冷飲、煩燥、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
舌紅苔黃而乾糙, 脈洪數有力。 |
寒證 (寒性體質) |
口不渴、或渴但喜熱飲、手足冰冷、畏冷、面色蒼白、小便透明而清長、大便溏而稀。 |
舌淡苔白滑, 脈沉遲無力。 |
主持人:聽您這麼介紹,中醫的大概的一個輪廓我們知道了。
──原載《新唐人電視台》「談古論今話中醫:中醫漫談」節目,文字稍做修改。
視頻:《新唐人電視台》「談古論今話中醫:中醫漫談」節目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