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界搶研究經費 數據有失客觀精確
【大紀元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節編譯報導)據美國《科學日誌》網站(Science Daily)報導,最新研究指出,美國科學界為了延續研究生涯,所發表的研究結果,可能有失準確客觀。在學術生產力較高、競爭較激烈的州,研究人員較可能把實驗結果朝正面方面解讀,使研究結果看來比較成功。
這項研究主事者,為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法奈利博士(Daniele Fanelli),他分析美國從物理學到社會學,1,300多份各領域研究成果的學術報告。然後,再根據美國國立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提供的資料,確認這些研究結果與主筆所屬州別的「學術生產力」之間,是否有正比的相關性。
所謂「學術生產力」,是指該州每位研究人員,平均發表的研究報告數量。
法奈利博士指出,現今的科學家普遍面臨「沒發表研究成果,就等著被淘汰」(publish or perish)的困境。因此,科學家們陷入兩難局面,因為他們不但要保證報告的準確性與客觀性,同時還得兼顧維持基本的研究工作。
現在研究報告發表的數量及被引用的次數,已變成衡量科學研究品質高低的標準;誰的數目多,就代表誰的研究結果豐碩,更具有聲望。問題是一項研究通常要實驗成功、提出正面的研究成果,才可能入選學術期刊發表,進而被其他研究者引用。
雖然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有些生物醫學研究因為資金而引發利益衝突,導致研究品質和結果受到影響。法奈利指明,這種現象在其它領域也同樣可能發生,但先前的研究並沒有細究這個問題。
法奈利的研究發現,在學術生產力較佳的地區,不限領域、無論是否有經費支持,研究人員較可能贊成報告中的假說。在內華達州、北達科他州和密西西比州等地區,已發表的研究實驗成功比例不到50%;而在密西根州、俄亥俄州、哥倫比亞特區和內布拉斯加州等地區,實驗成功的研究則高達95%到100%。他說:「就算是再優異的研究團隊,這樣極為優異的成果,仍令人感到難以置信。 」
法奈利博士表示,雖然一份實驗報告的成果牽涉眾多因素,不過,像是美國研究人員所屬州別的學術生產力這類因素,理論上不應該影響研究結果。當然,不可否認的,公佈愈多實驗成功的研究報告的地區,或許是當地研究人員天資聰穎、能力過人,以及當地的器具與設備較為完善所致,但那仍無法完全解釋為何這項研究會發現,學術生產力與實驗成功的研究數目之間,存在顯著的正比相關性。
法奈利說明,這項研究的結論也值得其他科技進步的國家借鏡:在各地學術界爭取經費和地位的競爭日益白熱化之際,若太著重研究報告的正面成果,反而可能使科學研究本身的品質大打折扣。
法奈利博士的研究報告,發表在線上公開期刊《PLoS ONE》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