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日報導】-地質法專題報導之1(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2日電)北二高走山救災告一段落,接下來最重要的是避免災難重演,前後歷時15年的地質法立法作業更刻不容緩。立法院排定10日開會審查地質法草案,希望這回真能順利完成立法。
地質法推動立法將近15年,期間發生 921地震、88風災,還有許多規模不等的災害,造成重大傷亡及財產損失,救災、復建所耗費的社會成本更難以估計。
為何地質法遲遲未能完成立法?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綜合企劃室主任曹恕中指出,先前地質法版本設定所有開發行為,包括蓋一座農舍在內,都要進行地質調查,加上相關配套措施不夠好,讓立法委員有所疑慮。
他表示,今年3月立法院審查地質法草案時,立委對於立法後,若在都會已開發地區發現斷層帶的相關配套措施,還是有所疑慮。
曹恕中表示,這類問題應可引用都市計畫法對於限建土地的補償措施來處理,如果是都市計畫法沒有規範到的土地,國土計畫法立法通過後,也可以適用。
北二高走山奪走4條人命,震驚社會。在這樣的氛圍下,過去各界擔心地質法一旦立法、公告地質敏感區後,可能引發民眾恐慌或造成周邊房價下跌等相關考量,應該不致成為立法絆腳石。
經濟部次長黃重球在立法院表示,公告地質敏感區是善意提醒土地開發行為應注意事項,並無限制或禁止開發之意。
黃重球強調,地質災害不斷發生,且這類災害是「事前防範重於事後重建作為」,推動地質法立法、公告地質敏感區,加強土地開發行為的地質調查,確實掌握地質特性及因應對策,才能積極為脆弱國土建立一個能趨吉避凶、避災減災的安居樂業機制。
曹恕中也表示,地質法不是土地管理辦法,只是單純公告地質敏感區,注意安全評估,落實基地調查。目前地調所已完成都會區及周緣地區的地質調查,未來非都會區也要進行地質調查。
不過,即使地質法三讀通過,也不代表一切平安。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副教授董家鈞表示,他樂見地質法順利完成立法,這表示社會重視地質專業。但他提醒社會大眾不應過分期待地質法通過後「萬事都太平」,因為「後續執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