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中國陶瓷演繹西方百年夢想
【大紀元5月19日訊】千年窯火,鑄就了中國瓷器的冰清玉古,百年古董,沉澱著西方人對中國的「不解之緣」。晶瑩剔透的中國瓷器不僅展現了三百年前中國傳統的藝工技術,也演繹了西方人的過去未來,以及對東方神韻的百年夢想。
費城的「海軍碼頭」(Navy Yard)這天下午停滿了寶馬和賓士,車上下來的男士們穿著考究的西服和蝴蝶結領帶,女士們穿著晚禮服,絡繹不絕地進場。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六日,美國費城第四十九屆古董展銷會上,來自英國和美國的近五十位資深古董收藏家在這裡匯聚一堂,展出中國極其罕見的明清出口瓷器,吸引了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波士頓、費城、佛吉尼亞州等地的古董愛好者爭相前來目睹。
美國費城第四十九屆古董展銷會上,來自英美近五十位資深古董收藏家在「海軍碼頭」匯聚一堂。
這個展銷會絕不簡單。下午四點半的入場券六百美元一張,傍晚六點鐘的門票一百二十五美元一張,全部一千兩百張的門票幾天前全部售罄。雖然美國目前經濟不太好,但是上流社會古董愛好者的興致絲毫不減。人類古典文化和藝術,不受經濟的衝擊。
三百年前的「Made In China」
本次古董展的主題為:關注中國紋章瓷。
紋章瓷是明清年代中國出口的,專門為英國皇室貴族而訂做的家族用瓷(餐具,茶具),上面印有象徵家族標誌和榮耀的徽章,這種瓷器在中國國內極其罕見,因為是直接出口到歐洲的,國人所知甚少。在海外也不多見,因為紋章瓷是歐洲皇家貴族的御用品,很少流落到市井門面,只有世襲家族和名門之後才能收藏到這些珍品。
來自美國佛吉尼亞州的著名古董鑒賞家瑞.弗史(Ron Fuchs)對記者說:「在十六至十八世紀,中國瓷器被歐洲皇室貴族和上流社會視若拱璧,擁有中國瓷器被認為是最高時尚和地位、權勢、財富的象徵。尤其是能從中國訂做印有家族徽章的瓷器,更是特權的象徵。」
弗史指著玻璃罩裡面一個紅、白、黑三色印花盤子說:「這是英王的財政大臣陶氏兩兄弟(Christopher and Thomas Towers)從中國訂做的紋章瓷,盤子的中間是象徵陶氏家族的塔形徽章(陶氏在英文中是塔的意思)。」盤子邊緣刻著英文字Love and Dread(愛與怨),色彩搭配鮮明,裡外三圈都有描金,跟中國人喜歡的青花瓷很不同。
十六世紀的中國工匠們就深諳「顧客至上,投其所好」的市場經濟原則,給中國皇家生產的青花瓷器色彩清新典雅,多以月下松石、高山流水、明淨素雅的自然景觀、行雲流水般的線條、水墨畫的寫意風格,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而給英國皇家公爵製作的紋章瓷則色彩濃重,對比鮮明,主要以家族徽章和姓氏的標誌為內容,如騎士、盾牌、劍、鷹、高昂的馬頭、威武的獅子,唯妙唯肖,具有西方寫實主義的油畫風格。若非古董專家解密,外行人很難看出這些符合歐洲人口味的藝術品出自十六世紀中國工匠之手。
一七零零年英國皇族陶氏(Christopher and Thomas Towers)訂做中國紋章瓷的訂單。
弗史向我出示了一份陶氏家族訂做瓷器的訂單。年久發黃的紙上,有英國人用墨水筆橫著寫的英文花體字「6 Punch Bowls Coloured to these Amrs on the outside to be of Enameld Ware and 2 sets Enameld Ware for a Tea Table w. the Crest on the side of each pc」(六隻碗,按家族徽章上色,外面鍍琺瑯;兩套茶具,每套上面有家族徽冠),下邊是中國人用毛筆豎著寫的清秀遒勁的中文字(翻譯),落款「刀仔」。紙的背面畫著陶氏家族的徽章和茶具的圖案設計。
弗史說:「這個叫『刀仔』的中國人在廣東,廣東是當時歐洲商貿船隻停泊的口岸。『刀仔』既是翻譯,又是接受歐洲客戶訂貨的商人。英國皇家貴族將訂單寫好,交給遠洋去中國進行貿易的艦長,帶到廣東,交給『刀仔』,『刀仔』將英文翻譯成中文後,將訂單下給景德鎮的瓷器製造商,景德鎮的工匠做好瓷器後,再交貨給廣東的『刀仔』,然後『刀仔』把瓷器交給英國遠洋隊的艦長帶回英國,整個過程需要兩年的時間。」要得到中國的寶貝瓷器,是急不得的事情,驕傲的英國佬也要耐下心來等待。
十八世紀中國廣東的港口泊滿了歐洲來的貿易船隻,西方商人插上各自的國旗,在岸邊設立貿易驛站。
「整個歐洲都對中國著了迷。」
據史料記載,南海是中國和歐洲海上貿易的必經之路,俗稱「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明清年間,瓷器成為歐洲人炙手可熱的寶貝,滿載著中國瓷器、茶葉、絲綢的商船雲集麻六甲海峽,把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帶到西方世界。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英王喬治三世派特使馬嘎爾尼勳爵出使中國,他在日記中寫到「整個歐洲都對中國著了迷。」
為什麼歐洲的王公貴族這麼喜歡中國的瓷器?當時歐洲的法國,荷蘭不也有生產瓷器的嗎?弗史回答說:「中國瓷器有一種特殊的美,她的質地像珍珠一樣晶瑩透亮,幽靚的青藍色,還有一絲淡淡的淺灰,高潔典雅,有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韻味,而歐洲生產的瓷器顏色『死白』,像日光燈一樣直白,手感也差很多,中國瓷器光滑細膩,厚重圓潤,有經驗的人一摸就知道差別。」
中國製造瓷器的祕方一直是西方人想得到的最高機密,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法國派出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漢名殷宏緒)到中國,昂特雷科萊在景德鎮住了七年,深入作坊窯裡,打探並記錄了瓷器的製造過程。一七一二年九月一日,他寫信向法國匯報了景德鎮陶瓷製作的詳細情況,他的「中國陶瓷見聞錄」的信在《耶穌會傳教士寫作的珍貴書簡集》發表後,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歐洲各國紛紛效仿景德鎮瓷器的製造工藝。西方人雖然學到了技術手法,但是,中國瓷器所涵蓋的文化,詩詞曲賦,典籍書畫,儒釋道精神,西方人還是沒能學去,中國文化的神韻和內涵依然像磁石一樣深深吸引著西方人。
據美國古董專家估計,在一六八五年至一八六零年期間,中國向英國和美國大約出口了六千套多紋章瓷,向荷蘭出口了七百套紋章瓷,向法國出口了五百套紋章瓷,其中英國的銷量最大,因為英國當時在世界上稱雄,號稱「日不落帝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幾乎壟斷了中國所有的出口貿易,英國上流社會是最講究豪華擺設和盛大排場的,從喝茶到晚餐,所用的器皿大大小小,各式各樣,小到幾十件一套的茶具,大到三至四百件一套的餐具,都以使用中國紋章瓷為最高時尚。
弗史說,擁有中國紋章瓷在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歐洲是特權的象徵,只有皇室貴族才有家族徽章,也才能從中國訂做帶有家族徽章的瓷器,申請家族徽章需要通過英國倫敦的徽章專利局,得到批准後,才能被允許使用。
中國紋章瓷在當時的歐洲有多貴重呢?瑞.弗史舉例說,一七四零年英國公爵裡克.歐克弗(Leake Okeover)花了將近一百英鎊從中國訂做了一套紋章瓷餐具,而歐克弗家族的男管家一年的薪水大約是五十英鎊,可見中國瓷器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
中國文化的傳播功臣——中國紋章瓷
位於英國倫敦聖詹姆斯宮殿附近的古董店Martyn Gregory以收藏 十六至十八世紀的中國出口陶瓷和藝術平而著稱。(網路圖片)
中國紋章瓷何時傳入美國的呢?弗史回答說,美國在獨立戰爭(一七七五至一七八三年)之前還是處於英殖民地時期,沒有資格和中國取得直接的貿易往來,要買中國瓷器都要經過英國倫敦。直到一七八四年,美國獨立後,派出第一艘遠洋船到中國進行貿易往來,這艘船叫做「中國皇后」號(Empress of China),由費城商人資助建造的,在一七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生日)這天,從紐約啟程到中國廣東,一七八五年五月十一日返回美國紐約。「中國皇后」號從此打開了美國人直接從中國進口瓷器的大門。
弗史說,十七和十八世紀的美國新興貴族,大多聚集在美國費城,費城是當時美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繼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講英語的大都會,費城的上流社會基本都是來自英國的權貴階層,也都擁有帶有家族徽章的中國紋章瓷。本次展銷會上展出十七世紀費城名流賽彌爾.馮(Samuel Vaughn)的紋章瓷,馮喜歡社交,經常用中國的紋章瓷招待宴請費城上流社會的權貴,如美國首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美國獨立的奠基人和外交家本傑明.佛蘭克林。
中國紋章瓷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濃縮了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英國皇室貴族和美國顯赫家族的歷史,從紋章瓷上可以看出持有人的社會地位、變遷、生活方式、個人資訊,如在家中的排行、婚姻狀況,甚至祖先和配偶的情況等。
中國古陶瓷專家胡雁溪曾說,明清年代中國出口到歐美的瓷器,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功臣」,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使中國文化在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這些瓷器很少為國人所知。據悉,中國還沒有一家收藏過千件的明清出口瓷器的博物館,收藏中國外銷瓷最多的廣州博物館,也不過七百餘件;故宮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幾百件。胡雁溪說:「國外對中國外銷瓷的重視程度、研究的總體水準都比國內要高,畢竟歷史上,這是他們皇家、貴族使用過的。」
弗史告訴記者,位於美國佛吉尼亞州的華盛頓.李大學的瑞夫收藏(Reeves Collection)館有兩千多件中國明清出口瓷器(超過北京故宮和廣州博物院收藏的總和),是美國第四大收藏中國明清出口瓷器的博物館。弗史說,波士頓的皮博迪.伊薩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是收藏量最大的,第二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第三是位於德拉華州的杜邦家族博物館(Winterthur Museum)。還有很多散落在歐美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例如去年剛剛去世的費城著名古董商誒力諾.高登(Elinor Gordon)收藏中國明清出口瓷器超過半個世紀,被歐美古董界公認為是收藏中國明清出口瓷器的專家。這次在費城舉辦的以「關注中國紋章瓷」為主題的古董展銷會就是為紀念她而舉辦的,來自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波士頓、佛吉尼亞州的很多名門望族之後慕名而來,追隨十六世紀歐美上流社會的「中國情結」。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洋人
從英國倫敦來參加這次展銷會的中國明清出口陶瓷專家派翠克.康納爾(Patrick Conner),在英國皇家穹頂宮(Royal Pavilion)的藝術博物館擔任管理員長達十年,他說,英王喬治四世在皇家穹頂宮建的「東方宮」,珍藏了很多中國藝術品,使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加盟英國著名古董商馬丁.歌萊格瑞(Martyn Gregory),經常到世界各地參加中國古董展銷會。他說:「我的使命就是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歌萊格瑞說:「西方人一開始看中國瓷器,只是喜歡她的色彩,但是,當他們知道裡面包含的故事後,就會愛不釋手。
參展的中國瓷器:周穆王駕著八匹千里馬去拜見西王母的餐具。 |
英國百年老字型大小古董商鮑爾.凡蒂克最喜歡周穆王駕著八匹千里馬去拜見西王母的中國瓷器。 |
參展的古董商,大多是英國人或英國人的後裔,例如,在紐約定居的英國古董商保羅.凡蒂克(Paul Vandekar),祖傳四代經營中國瓷器和古玩,有一百年歷史,他每年都來參加費城的古董展銷會,談到每一件中國藝術品的典故,他都如數家珍。他說,他最喜歡的餐具是描述周穆王駕著八匹千里馬去拜見西王母的故事。「你看,這是在去見西王母的路途中,周穆王休息的時候,他的千里馬自由自在地玩耍。」
來自紐約曼哈頓的瑞甫.查蒂畫廊(Ralph M. Chait Galleries),是經營中國瓷器歷史最悠久的美國古董商,也是世代相傳的家業,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創始人瑞甫.查蒂(Ralph M. Chait)是英國倫敦人,年輕時來到美國發展古玩事業,他的客戶包括洛克菲勒家族、美國總統胡佛、美國參議員和許多名門貴族。瑞甫.查蒂畫廊(Ralph M. Chait Galleries)現任總裁是查蒂的兒子艾倫(Allan)、孫子史蒂夫(Steven)和安德魯(Andrew)。他們帶來參展的中國古玩很多帶有佛像,史蒂夫說:「佛像面目慈悲,善良,平和,人們看到佛像,會感到很舒服,越看越想看。」
千年的窯火,鑄就了中國瓷器的冰清玉古,百年的古董,沉澱著西方人對中國的「不解之緣」。這些晶瑩剔透的中國瓷器裡,不僅展現了三百年前中國傳統的藝工技術,也演繹了西方人的過去未來,以及對東方神韻的百年夢想。—-轉載《新紀元周刊》第172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