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靈氣脫俗的千古音韻-古箏

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涓涓流水、碧波盈盈,如空谷清泉般的美麗聲音是一般人形容「箏」的音樂語匯。「箏」這個樂器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又被稱為「古箏」。早在戰國時代,「箏」就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又以秦國最為盛行。

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篇〈諫逐客書〉,這是李斯批評秦始皇的一段奏文,內容提到:「夫擊甕扣缶,彈箏搏髀,而歌呼鳴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李斯對秦始皇「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用人政策,以樂器的選用作為諷諭。所謂「甕扣缶,彈箏搏髀」,這是指秦地的民間樂器,「秦地」指的就是現在的陝西省,而這些民間樂器,李斯稱它們為「真秦之聲」。由於這個典故,所以後人對於「箏」又有「秦箏」之說。

二千多年來,「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融匯了各地的民間說唱、戲曲和器樂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與傳譜的古箏藝術文化,以區域性可概括分為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流派:表現柔美委婉風格的潮州箏派;具有古樸優美意涵的客家箏派;刻劃典雅細膩氣質的浙江箏派;展現粗獷明快風韻的河南箏派;以及表露剛健樸實個性的山東箏派。

箏在漢、晉以前為十二弦,魏.阮瑀的《箏賦》中提到:「弦有十二。」唐朝詩人岑參的作品中敘述:「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說明隋唐時期,箏由十二弦增加為十三弦。明清以後箏逐步增加為十五弦,清光緒年間出版的《大清會典》中記載:「秦箏十五弦,似瑟而小。」

鋼絲弦可以說是粵、閩兩省所首制;它的弦質因借鑒揚琴,也由古代的絲弦改為銅絲弦,最後演變為鋼絲弦。另一種尼龍包鋼弦,則是以金屬弦為內質外加尼龍絲纏繞而成,使它既有金屬弦的清脆、明亮的特點,又不失絲弦委婉質樸的聲韻。隨著弦數逐漸的增加,目前普遍常見的古箏有十六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多種弦制,弦質除了鋼絲弦之外,大多為尼龍包鋼弦。

箏是以梧桐木製成長方形的音箱,面板成弧形,在樂器上有弦與弦孔,琴面中間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雁柱,又稱箏碼或琴碼。由於它們斜形排列很像飛翔的大雁群,所以稱為雁柱。雁柱左右移動時,可以改變音的高低。

箏的彈奏方式分為右手彈弦、左手按弦。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彈撥琴弦,分別稱為托、劈、挑、抹、剔、勾,還有搖指、撮(大指與中指同時撥相差八度的琴弦)、琶音、拂弦等。左手按弦的方式主要有輕巧快速的按動琴弦、慢速的按、上下按放數次或一次等,分別稱為顫音、揉音、按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等,它們形成了箏曲「以韻補聲」的旋律特點。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瑰寶,並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逐漸被人遺忘的「古琴」就具有這樣的功用。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體;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根本內涵,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