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新台灣之子自評 同儕適應較差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國內研究指出,新住民家庭的「新台灣之子」、父母均為台灣人的「台灣之子」,在自我評價上差異最明顯的是同儕適應,其次才是學業表現。數據反映了「新台灣之子」的同儕適應狀況較差。

這項研究是國科會委託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陳毓文負責,針對全台二十四縣市(包括澎湖、金門 )的東南亞新住民家庭(泰、菲、印尼、馬、寮、越等國 )十至十五歲青少年子女,進行生活適應調查,並分別在九十五、九十七年進行追蹤調查。

曾被嘲笑為菲傭、泰勞

陳毓文表示,不論年度與學制,不同族群青少年差異最明顯的是同儕適應,追蹤也發現,九十五年適應狀況較差者,到了九十七年情況依舊。

她舉例,學校同儕互動中,一些「新台灣之子」曾被稱為「菲傭」或「泰勞」,或是被吐槽「滾回印尼去!」他們的反應則因人而異,有怒罵、找老師,也有傻笑或是沈默不語。

調查也發現,對弱勢父母文化認同程度是影響生活適應的重要因素,如果愈能面對,自尊就愈高,生活的適應能力就愈好。

學業表現僅略低於台灣之子

台北市教師會副會長楊益風分析,許多「新台灣之子」的次文化和「台灣之子」不同,確實可能產生同儕適應的問題。他認為,許多人誤以為一些「新台灣之子」的學業表現不佳是因為家庭弱勢或資質差異,但其實問題是出在同儕適應上,如果無法融入,自然會影響學習、人格發展。

至於在學業表現方面,「新台灣之子」的自評略低於「台灣之子」,老師、家長則普遍低估「新台灣之子」的學業表現。

陳毓文強調,「新台灣之子」的學業表現未必較差,還有一些人排名全班前三名。台北縣大豐國小校長洪有利指出,根據台北縣的學科普測,「台灣之子」的平均只略高於「新台灣之子」一分,在誤差範圍內,希望外界以平常心看待。

教育部統計,全台國民中小學目前有二百五十四萬學生,其中「新台灣之子」有十五萬五千人,約占六%,呈逐年成長,估計近一、二年將是「新台灣之子」的入學高峰期;以新住民的國籍來看,中國占三成六、越南近三成、印尼近二成。本次調查不包括中國籍學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