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連降22年
【大紀元5月12日訊】中國官方日前披露,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調查顯示,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75.2%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
勞動報酬占GDP比例22年降20%
據新京報12日報導,中華全國總工會集體合同部部長張建國日前接受中工網採訪時表示,近些年來中國出現一些由勞動關係矛盾引發的群體性極端事件,如「通鋼事件」以及部份地區「出租車停運事件」,其重要原因是普通職工的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差,「據前兩年的不完全統計,因收入分配和保險福利問題引發的勞動糾紛占勞動糾紛的65%以上。」
根據他列舉的數據,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後,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
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勞動報酬比重的持續下降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全國總工會近期一項調查顯示,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75.2%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職工認為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目前,工人提高待遇最有利的工具為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但張建國稱,目前推動集體協商機制建設還存在諸多困難。有的企業經營者認為集體合同會束縛自己,害怕集體協商會帶來麻煩,因此有牴觸情緒;也有一些工會幹部認為自己受僱於企業,開展集體協商無能為力;再者一些職工對集體協商不太關心。
收入低待遇差 導致招工難
針對今年年初以來,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出現的「民工荒」,張建國認為,「招工難」的本質是企業利潤在經營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不合理、不公平,是一種畸形社會財富分配方式的直接體現,說明普通職工在收入分配上嚴重缺乏話語權。
張建國稱,出現「招工難」的企業一般是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普通職工待遇低主要表現在勞動時間長、收入水平低以及工作條件差,「一些企業超時加班已成為普遍現象,特別是有些外貿訂單類企業,在生產旺季,普通職工一天要工作10至12個小時,每月加班超 過法定的36個小時的現象也比較多。」
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發佈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受僱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週工作58.4小時。其中,每週工作時間多於《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
收入方面,2005年廣東省總工會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工資12年來只提高了68元,超過一半的進城務工人員只能靠加班加點獲取更多一點的工資收入。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