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華夏初民,生活於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有了顯著的改進和提高,畜牧和農業普遍發展,由流動而轉向定居,生活方式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此時上天派遣神農、伏羲、燧人、黃帝、堯、舜、禹、湯等下世教化眾民。
中醫也創始於當時始。司馬遷《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史籍還有載燧人氏「鉆燧出火,教民熟食」;伏羲氏「嘗百藥而制丸針,以拯夭枉」。
《黃帝內經》這部書由9卷81篇構成,包括《素問》和《靈樞》二經,以黃帝與諸臣問答的方式行文,論對涉及岐伯、鬼臾區、雷公、岐伯、少俞、少師等古代著名醫家。《黃帝內經》本是道家修煉之書,是性命雙修功法,其中包含了龐大的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因而被視為中醫的理論基石和圭臬。黃帝居軒轅之丘,故又號軒轅氏,他「生而神靈,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首戰炎帝,復戰蚩尤,以德號召天下,尊為天子。黃帝的發明很多,如用玉(堅石)作兵器,造舟車,染色衣裳,其妻嫘祖養蠶,史官倉頡造文字,大撓作干支,樂官伶倫制樂器。
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了132種藥物和大約65種病名。有治常見病多發病的藥,還有滋補藥,如「食之多力」的櫰木,「食之不忘」的櫪木,「食之不夭」的蒗草;還有美容藥:「荀草,服之美人色。」
著名的《神農本草經》取周天之數,收錄了365味藥物。繼後,南北朝的本草專家陶弘景著《名醫別錄》,增廣藥物至730味。又過了千餘年,明代本草專家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收錄藥物1890種,清康熙朝又編纂《本草品匯精要續集》10卷,增補藥物990種。《神農本草經》記錄了藥物的出產地點、別名、形態、藥性和治療功能都作了簡要敘述,還概括了用藥的基本原理,及配伍、禁忌,對藥的炮炙也作了說明。如大黃,其功效是「蕩滌腸胃,推陳出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語言流暢生動。◇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