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8日電)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陳財輝今天預警,台灣海岸林生存條件因為各種經濟開發惡化,加上近年氣候變遷,海岸林的復育已刻不容緩。
陳財輝指出,台灣早期海岸林帶極廣,二次大戰後因沿海農業和工業生產需要,成為經濟開發優先釋出的土地對象;近年隨著海堤、消波塊、濱海工業區設置、漁港和遊憩設施開闢、道路拓寬、風力發電等公共需要,海岸林地被大量轉作他用,林帶不僅大幅縮減,且被切割成破碎化分布,多數已喪失整體性防風及防潮等機能。
他並說,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約1250公里,但西部海岸線侵蝕嚴重,而過度興建消波塊、防波堤,反而產生強力衝擊波,甚至形成十幾公尺的巨浪,造成海水倒灌;尤其是雲嘉南沿海地區,加上海岸地層下陷等因素,已導致大面積的低濕鹽漬地產生。
他舉例,西北部海岸得要年年設置堆砂籬等攔砂構造物,以限制大量的移動性飛砂向內陸入侵;濁水溪口南岸、大甲溪口飛砂揚塵日益嚴重,季風時砂塵漫天飛舞,附近空氣品質極度惡化。
林業試驗所強調,為減輕颱風暴潮和飛砂揚塵造成災害,台灣必須重視海岸前緣海岸林的營造,尤其在河、海交界處的紅樹林復育及海岸林帶的維持。
對改善海岸林帶受損問題建議,林業試驗所指出,海岸飛砂安定工作需因應各地不同狀況擬定對策,台灣西北部海岸前線需施作堆砂籬、植草及種樹等,防止砂丘逐步向後方移動及揚塵侵襲。
濁水溪口南岸、屏東九棚砂丘等東北季風吹襲地區,則應建立間隔式連續帶狀的防風林,避免強風毫無攔阻的加速危害。
至於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嚴重處,林業試驗所分析,因為過多混凝土海堤攔阻,區域內排水設計不當,春夏時期海岸林飽受浸水危害,海岸林生長狀況普遍不佳,鹽濕地復育造林的急迫性也大增。
林業試驗所主張,此區首需以挖溝築填土堤改善,藉天然降水滲洗土壤中過多鹽分,並選擇耐水浸樹種及改良植栽配置方式,使林木存活生長;海岸砂地的整地、堆砂籬設置及定砂、植草、混合林的撫育管理等方法必須落實,才能完整復育海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