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中壢報導)北二高七堵路段發生嚴重山崩,類似「順向坡」災害屢見不鮮。中大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認為,當中有一關鍵的「軟因素」容易被忽略,即有「地質潤滑帶」之稱的泥層和泥縫,是剪力強度最弱之處。他說,當初的施工設計如果沒有充份考量,就可能潛藏危機。相關單位應有重新體檢的機制,防止不幸事件再發生。
長期投入國內地質研究調查的李錫堤說,台灣的高速公路主要沿著西部麓山帶而建,大部分經過沉積岩地區,主要為砂岩與頁岩的互層。台灣因受造山運動影響,地層多處於「傾斜」狀態。一旦山坡傾斜岩層的「坡腳」遭到挖除,導致上部岩層失去支撐,加以排水不良及支撐不足,就容易發生滑動。
他說:岩層的滑動,除一般所熟知的堅硬的砂岩與頁岩變動外,還有一個關鍵的「軟因素」:泥層和泥縫,最容易被忽略。它隨機分佈在砂岩與頁岩之間,甚至潛藏在砂岩與頁岩的內部。
一般工程人員在作地質調查時,多半鎖定砂岩與頁岩。泥層和泥縫部分,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取樣,在取樣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水」沖掉。李錫堤認為,「如果能找到這個最弱的地方,就能掌握真正的安全係數,作有效的施工防護。」
李錫堤說,順向坡岩層滑動釀成的重大災害屢見不鮮。民國86年的溫妮颱風造成林肯大郡事件正是一例。民國88年921大地震,草嶺大崩山及九份二山岩滑也是順向坡岩層滑動的代表性案例。去年的莫拉克颱風,小林村災變也是屬於順向坡上的崩積土與風化破碎頁岩滑動。
高速公路類似此大規模的崩塌已不是第一樁。民國六十八年汐止收費站附近也有長達幾百公尺的土石崩塌;後來中山高八堵交流道附近,也因土石崩塌,壓毀民宅,造成廿多人死亡。我們必須從一次又一次不幸事件中記取教訓。
除了地質研究之外,他提供多項與坡地災害相處的智慧。像是有斷層存在的坡地,容易發生山崩,不宜居住;懸崖及陡坡之下容易受崩坍及落石波及,居所與崖壁間應保持適當之退縮距離,以策安全;山坡地經整平後,不易辨別填方的地點,必須查閱原始地形圖辨明之,越大範圍及越深的填方,其危險性越高。濕潤的山坡表示該處地下水位高,較容易發生山崩,也不宜居住。如果事前能有審慎評估,自然能夠趨吉避凶。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