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七十二芙蓉——南嶽衡山
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岱(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五嶽之中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衡山縣,由包括長沙岳麓山、衡陽回雁峰在內的七十二座山峰組成,山勢雄偉,綿延數百公里,世人稱「青天七十二芙蓉」。
南嶽衡山的歷史悠久,遠在上古時代,據說黃帝、舜均曾來此祭禮天地,大禹也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到宋代,徽宗皇帝曾題書「天下南嶽」匾額,清康熙帝則撰寫了「重修南嶽大廟碑記」。此外,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墨客遊歷衡山,留下數以千計的吟詠。
南嶽獨秀
五嶽之中,衡山以「秀」著稱,連綿飄逸的山峰上滿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深山之中,林深樹多,如金錢松、紅豆杉、伯樂樹、銀鵲樹、香果、白擅、青銅以及常綠的香樟、神奇的梭羅、火紅的楓林、古老的籐蘿等,數不勝數。
很多樹木都是上百上千的古樹,福嚴寺的銀杏相傳受戒於六朝時的慧思禪師,樹齡至少也有1400多年,此時已是一株三人無法和抱的大樹;幽谷深處、古木參天的藏經殿有一株四五百年的白玉蘭,每到春天,這株白玉蘭仍然是花滿枝頭,香氣四溢。除了各具姿態的古樹密林,衡山上還有很多奇花異草,盛開之時,香飄滿山,不愧具有「南嶽獨秀」的美稱。
萬丈祝融拔地起
祝融峰是南嶽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古人云: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自燧人氏發明取火以後,人們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即由祝融保存火種。祝融住在衡山,死後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
祝融峰挺拔突起,山上雲霧繚繞,構成了祝融峰「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裡」的特點。登臨山頂,北見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南面群峰矗立,巍峨挺拔,可謂萬千美景,盡收眼底。
祝融峰頂有祝融殿,是明代所建。西邊是望月台,每當月明之夜,在此台賞月,但見皓月臨空,銀光四射,別有一番風情,即是月色西沉,仍有餘暉,正是: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
十大叢林 八大茅庵
南嶽還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梁天監元年佛教進入南嶽,後來獲得逐漸發展,環山數百里,有眾多的寺廟,南嶽衡山成了「十大叢林、八大茅庵」之地。
位於南嶽古鎮的南嶽大廟,建於唐開元十三年,後歷經數次大火,又經修復擴建,現存大殿是清德宗光緒八年按照北京故宮的樣式重修的。南嶽大廟是五嶽中規模最大,總體佈局最完整的古宮殿式的廟宇。
大廟坐北朝南,由四群院落和九個建築體組成,依次九進,分別為:正門、奎星閣、城門式的三大洞門、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最後是北門。其中正殿高7.2丈,為重簷歇山頂建築,內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徵南嶽72峰。大廟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壽澗山泉,繞牆流注。
山上寺廟也很多,著名的有福嚴寺、南台寺、藏經殿、方廣寺。福嚴寺規模很大,有「南山第一古剎」之稱。藏經殿因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於此,故名藏經殿,這裡古樹環繞,清泉小溪,十分幽靜。方廣寺處於南嶽峰嶺間,環境幽靜深透,有「方廣寺之深」之說。
衡山自古以來就是人傑薈萃的勝地,唐宋以來,一眾鴻儒巨學、文人騷客持續來訪在此講學論經,吟詩作賦,如李白、杜甫、朱熹、韓愈、柳宗元……奠定了湖湘學派形成之基礎,也是衡山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