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徹斯特黃金行銷術(2)
戰場中有甲乙雙方對峙,甲方有九人,乙方有六人,兩方作戰能力相同,平均每三槍可射殺一人,人數多的一方將獲得最後勝利。所以第一回合競賽,甲方九人可發九槍射殺三人,乙方六人可發六槍射殺二人。
經過第一回合,甲方剩七人,乙方剩三人,再進行第二回合,同樣是三槍可射殺一人,甲方將剩下六人,乙方則只剩下一人。再進行第三回合,乙方將被完全殲滅。這是典型「大魚吃小魚」的例子,甲方挾其大規模的優勢,經過幾回合的競爭,即可將小規模的乙方封殺出局。
試想一輛小轎車與一部貨櫃車劇烈相撞,依基本的牛頓反作用定理及波義耳物理法則,小轎車可能變肉餅,而貨櫃車僅是小損傷。
畢竟,在雙方撞擊中,市場佔有率較大的公司,有較高的廣告預算、較大的研究發展、較多的行銷通路,自然最後會「大魚吃小魚」。誠如法國大文豪伏爾泰(Voltaire)所說:「上帝經常站在最大兵力的一邊」(God is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biggest battalions.)。
拿破崙最擅長此種戰法,作戰時一定詳加布署,集中優勢兵力以殲滅敵人,例如:用縱隊為主,散兵作戰,取代腓特烈大帝的線形作戰;或將砲兵發展成獨立兵種,形成強大火網,對敵方予重點攻擊,不打沒把握的戰。
此外,十八世紀法國人口穩定成長,使兵員數量增加,讓拿破崙可坐享其成,使之在任何戰場上,法軍都能獲壓倒性之數量優勢,而拿破崙的大軍團是靠1793年通過的徵兵制建立起來,所謂「全國皆兵」(the nation in arms)。在拿破崙取得政權後,又徵召二百四十萬人(佔總人口7%),才能所向無敵。
其不以寡敵眾,而以大欺小,並大量運用砲兵,其殺傷力遠超過步騎兵之刀器,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以大軍壓陣迫使敵人投降,甚至在驚懼下求和,故能在多場戰役中獲勝。
拿破崙曾北征比利時、荷蘭,西取西班牙,東進義大利,先後擊敗普魯士、奧地利,在歐陸建立起法蘭西大帝國。拿破崙使戰爭變成了一門藝術,不斷將自己戰爭紀錄翻新。拿破崙時代,短短二十年,卻歷經五十次的征戰,使拿破崙的名字與歐洲歷史緊緊聯繫在一起,並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
拿破崙最大的本錢就是他擁有數量與士氣較優之兵力,但連年征戰、損兵折將,新兵素質漸不如前。而對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後來也採徵兵制,並作軍事改革,故拿破崙之優勢亦漸形失色,無法得勝。
日本戰國三雄之一的豐臣秀吉,在兩軍對峙之際,必先派出間諜深入敵方,若對手比我方略勝一籌,即派員求和,然後等待兵精糧足,實力強過對方,馬上興兵攻打,抱著「不贏的仗不打」,幾乎每戰必勝。
讀過日本人山岡莊八的《豐臣秀吉》歷史小說,在天正8年(西元1580年)攻擊鳥取城,秀吉兵力二萬人、山名豐田四千人(5:1);1582年水攻高松城,秀吉三萬人,清水宗治五千人(6:1);同年山崎之戰,秀吉四萬人,明智光秀一萬七千人(2.35:1);1583年賤固濱之役,秀吉七萬五千人,左久一萬五千人(5:1);同年小牧長久手之役,秀吉十萬人,德川一萬六千人(6.25:1);1590年攻擊小田原,秀吉三十萬人,北條氏政五萬六千人(5.35:1);這一代名將終於登上幕府大將軍寶座。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能夠打敗德軍及日軍,乃是擁有龐大的軍需及強盛的火力,才能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若在相同條件下,一對一抗衡,德軍鐵的紀律、血的精神及日軍的視死如歸、盡心盡責,盟軍根本就不是對手。
有一個故事,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軍及法軍在國界河邊兩岸訓練,德軍全班齊步走,到河邊,班長沒喊立定,全班都掉入水中;然而法軍也是齊步走,到河邊,班長也沒喊立定,法軍卻原地踏步,表示德軍有服從命令的犧牲精神。
另一個寓言,話說在一塊田裡,限時找出未爆彈,日本軍接到任務,並不急著下田找,而是將田分一百方格,捲起袖管,從上至下,從右至左。找尋過的方格,便做記號以示區別。
而中國軍隨即下田,一下找東,一下找西,想碰運氣,而非靠計劃,這是兩方不同的做事態度。盟軍沒有大規模之大砲及飛機支援,通常不會採取行動,只有確保火力上之優勢,才發動軍事攻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島嶼登陸作戰,兵力的計算法是美國以日軍三倍兵力登陸(3:1,絕對優勢);在北非攻打隆美爾也以壓倒性的兵力;以及諾曼地登陸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波波上岸,不贏也難!戰爭之勝利取決於「優勢兵力的妥適運用」(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overwhelming force)。運用到商場上,則暗示第一品牌(大魚)用物量戰將可挾其競爭優勢,吃掉小魚,不論小魚走到哪兒,大魚就跟到哪兒吃掉它,以免後患無窮。
強者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兵分三路向波蘭發動攻擊,成群德軍戰鬥機及轟炸機兵臨上空,不消四十八小時,波蘭空軍全數被摧毀,整師的坦克在平原上橫衝直撞,一隊一隊的巨砲,隆隆挺進,在德軍閃電戰術下,波蘭雖殊死頑強拼鬥,然而以血肉對鋼鐵,宛如羔羊與猛虎對抗,波蘭軍徹底被擊潰了,以下即是德軍無一不用的「強者戰略」。
1.追擊戰:所謂「追擊戰」就是模仿。弱者在行銷4P實施差別化,強者跟著做,弱者差別化的效果也就消失了。比方說弱者擁有槍,強者也擁有槍,兵力多的一方就勝利。
因此,追擊戰就是要迎頭痛擊,避免對手冒出頭來,反覆施行這個追擊戰,就會使弱者氣餒,放棄對我方挑戰。強者不可讓弱者形成氣勢,「不戰而勝」是最佳策略。
2.廣域戰:所謂「廣域戰」就是弱者實施區域戰對策,強者不必限制戰爭場面,範圍愈大愈好,如波蘭是一片廣闊平原,所以常被強鄰以鐵騎兵或坦克大軍壓境,遭亡國瓜分之命運。
織田信長和金川義元之戰,若不是在桶狹間,而是在濃尾平原,信長就勝不了。強者若處於能發揮實力的戰場,形勢就更有利。例如:
(1)在平坦地區、平原作戰:平坦的地方是顧客密集處,易於形成大商圈,若在其他特定地區集中攻勢,則效果不大。對大商圈採整體攻勢,對綜合力差的弱者來說即難以征戰,所以是強者發揮力量的市場。而大都會商圈都是廣域戰場,弱者則不免陷於苦戰。
(2)在開放地區或定點地區作戰:所謂的開放地區,尤其是未定地區應該以促使代理商同步、據點或推銷員同步競爭的方式應戰。定點地區作戰,須定下主要區域,而其他各地則採開放地區作戰方式。如此佔有地盤可有下列好處:
‧愈競爭,市場佔有率愈高。
‧消除死角,使弱者沒有生存餘地。
‧情報能力充實。
(3)爭取被動顧客:針對「大家都買,我也買」的客戶是廣域戰的目標,以廣告商品吸引各種顧客也是一種廣域戰。
3.機率戰:所謂「機率戰」就是強者避免對弱者的單槍匹馬做一對一作戰,儘量以眾擊寡,就像比劍一樣,再厲害的高手也鬥不過三個以上的敵人(如《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三戰呂布」)。
如同在戰場,強者儘量用砲兵、坦克,把距離拉遠,攻打敵方;在遼闊區域,應立刻把敵方吃掉,最忌打叢林戰、巷戰、島嶼戰。企業競爭不只是敵我之戰而已,而是和眾多敵人戰鬥,這種機率戰的行銷戰爭對強者最有利,只要強者發動公司全部實力,弱者就無法應付。
以前有部電影叫做「坦克大決戰」,片中儘管德軍裝甲兵團在作戰上有令人矚目之表現,但整個戰爭的勝負還是取決於國家動員後所呈現的總體國力。而在商戰中,其具體作法為:
(1)必須貨色齊全:強者必須貨色充齊,減少商品競爭死角,使弱者完全沒有插手的餘地。
(2)製造代理商、銷售據點以及銷售人員之間的競爭:對於公司的分店、營業所及推銷員都不必限制其銷售地區,也可考慮促使定點銷售地區互相競爭。強者布下重重銷售網,弱者就沒有出手的餘地。
小商家要對抗敵人的大型店,並非也以大型店對抗,而是以眾多小商家包圍敵人大型店,以多戰寡也是強者戰略。其次,還須擴大產品線,使其他廠商難以實施差別化。
4.遠隔戰:所謂「遠隔戰」是對付弱者接近戰的策略,強者儘量拉開與對方的距離,才能發揮強者實力。
當年蒙古西征,軍隊主力是由弓箭與長槍武裝起來的裝甲騎兵,隨行並帶了遠征用的投石機及弓弩裝備的騎兵投擲部隊,這種集團作戰方式,擊潰了歐洲使用鐵器作裝備的重鎧裝甲騎兵。
一般重鎧裝甲騎兵,所費甚高,故人數不可能很多,又重裝備不適合射箭,只能用刀劍短兵相接,而蒙古軍輕騎裝備,可以遠距離射箭投石。
這些裝配昂貴,服裝華麗的歐洲鐵騎,變成火砲的最佳目標,命中率高,殺傷力也大,再加上蒙古輕騎的機動速度和衝力,橫掃千軍,主宰戰場,故能得壓倒性勝利,蒙古軍成了歐亞大陸的強敵。
拿破崙橫掃千軍,連戰皆捷,曾說:「今後比較兵力的尺度不是步兵大隊,而是大砲的門數。」步兵是肉搏戰,砲兵是遠隔戰。
而日本在二次大戰建造大和及武藏巨艦(比德國巨艦「俾斯麥」號多一萬多噸,真是巨艦之王),而山本五十六認為未來飛機攻擊力強大,在艦隊進行海戰前,已邁向空中攻擊摧毀戰,後來不幸言中,在1944年10月24日,受美國飛機不斷攻擊,日艦被動挨炸,最後葬身海底。
另外,在美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戰役中,一艘造價天價的戰艦竟被一顆美金十萬的飛彈擊沈。實則飛機、飛彈是遠隔戰,海戰是接近戰,就像相撲一樣,只要被對方撲入懷中,再強的對手也難以發揮實力。
但行銷戰略與戰爭不同,而是爭取顧客,隔開對方與顧客距離而戰就叫「遠隔戰」。可分為下列兩方面:
(1)充分利用批發商:強的廠商都希望活用批發商銷售對付弱者的直銷,身為強者當然不能不用這個方法,利用愈多批發商,就愈能發揮力量。
(2)加強廣告宣傳:廣告宣傳也是遠隔戰,業績第一、知名度高的強者更可加強廣告宣傳來提高企業形象。形象是看不到的行銷力量,所以需要廣告宣傳,但要出手大方,肯花下大筆的費用。
5.綜合戰:所謂的「綜合戰」乃是因應弱者「集中一點」攻擊的對策。強者最好綜合使用一切武器戰鬥,全面動員陸海空軍摧毀弱者。
強者也許有個別的死角或弱點,但可用其他優點掩飾,以發揮全部強勢力量,達成相乘效果。在行銷戰略中,強者也須發揮連鎖的商品力、銷售力、促銷力和形象力等。因此可綜合應用店面面積、齊全商品和知名度等來應戰。
6.誘導作戰:所謂的「誘導作戰」就是針對弱者的聲東擊西作戰而起,強者為避免弱者採取弱者的戰略,就該先下手攻擊,弱者若先受到攻擊,就無法反攻了。因此,只有先下手實施誘導作戰,才能使弱者無法進行差別化或集中一點攻擊。但誘導作戰的先決條件是要了解敵方的底牌才行。
小 結
為使藍徹斯特的強者戰略應用更為方便、易懂,再將其歸納,闡述大魚如何利用傳統的4P─產品、價格、通路、推廣(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來吃掉小魚。
傳統4P外,行銷學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再加上2P,即權力(power)─係「推力」策略,及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係「拉力」策略,是國際企業博得特定國家和人民支持的戰略應用,合稱「超級行銷6P」。
眾所周知,法國企業在國際市場行銷,都有政府權力介入。如為雷諾汽車造勢,就發行郵票,透過通信向世界推介;法國葡萄酒新品上市,政府相關單位鼎力相助,在全世界同步推出;政府並斥資襄助「法國商品展」在各國舉辦展覽,使展覽會冠蓋雲集,聲勢浩大,這都是政府扮演最佳行銷角色。
而公共關係除了在經營媒體關係和危機處理外,甚至新產品發表會、開幕酒會、遊說官員或議員、事件行銷等都是善用媒體能有無遠弗屆、無微不至的影響力。@(待續)
摘編自 《贏在市場佔有率:藍徹斯特黃金行銷術 》 書泉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