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增加赤貧人口,減緩扶貧進度
【大紀元4月24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 4月 23日報導) 全球金融機構發佈報告說,全球經濟危機減緩了發展中國家的扶貧進度,增加了赤貧人口,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飢餓問題,阻礙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進程。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23號發佈《2010年全球監測報告:危機之後的千年發展目標進程》報告說,全球經濟危機減緩了發展中國家的扶貧進程,飢餓、兒童孕婦健康、性別平等、清潔水源、疾病防控等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所明確的關鍵領域都受到了影響。到2015年,無法擺脫赤貧的人口將增加5千3百萬。
報告指出,2008年的糧食價格危機和同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飢餓問題。目前世界上有10億多民眾食不果腹,要實現2015年將世界飢餓人口比例從1990年基礎上降低一半的目標,希望十分渺茫。
*食不果腹,營養不良*
報告主要作者、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展望小組(Development Economics Prospect Group)首席經濟學家德爾芬.戈(Delfin Go)對美國之音說,糧價上漲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營養不良程度。
他說:“2008年糧食價格上漲,可能讓營養不良人數增加了大約6千3百萬,這場危機2009年又讓營養不良人數增加了大約4千1百萬。統計的依據是貧困人口攝入的卡洛裡含量、收入受到的影響和對卡洛裡攝取量的影響等。”
糧食問題專家、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生態教授皮門特爾(David Pimentel)認為,世行的報告還算樂觀,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他說,世界衛生組織幾年前就報告,全球營養不良的人數大量增加,農業耕地急劇減少,大批糧食用於生物燃料加工,外加一些國家乾旱饑荒,糧食減產,促使糧價上漲,發展中國家受到的打擊最大。
他說:“農田減少、土壤退化、缺水、化肥價格上漲、在生物燃料中增加糧食的使用、這些都對人均糧食產量構成負面的影響,貧困程度更高的發展中國家的受害尤其嚴重。”
*千年發展目標*
即便如此,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扶貧努力依然取得成果,今後五年,赤貧人口總數可能是9.2億,與1990年的18億赤貧人口相比顯著下降。德爾芬.戈預計,發展中國家整體上有望實現到2015年將赤貧人口比例在1990年42%的基礎上降低一半的目標,這也是聯合國制訂的第一個千年發展目標。
他說:“我們會實現在2015年將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但速度會放慢。這表示,如果沒有這場危機,擺脫赤貧的人口將會增加5千3百萬。”
報告說,如果發展中國家在危機前沒有實行改革,如果各國沒有採取強有力措施抵禦危機的影響,結果還會更加嚴重。報告特別提到新興市場國家的扶貧成果和經濟發展對全球扶貧努力做出的貢獻。
德爾芬.戈說:“中國把貧困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大約60%降到了大約16%,這是個巨大的成就。因此,儘管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全球赤貧人口已經開始減少,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快速經濟增長。中國經濟近年來增長迅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市場,這在2009年危機期間尤其如此。”
報告認為,危機發生後,各國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至少在2009年保持了相對穩定,對應危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成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