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中國2000多年的「選舉考試社會」
【大紀元4月2日訊】共產黨從49年在大陸掌權以後的60多年裡一直在教育漢家子民:中國清末以前兩千多年的社會形態是落後的封建社會。其實大錯特錯。中國兩千多年來是不是一個封建社會?這一問題,應該根據歷史事實來解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貧民、農民、公匠、商人、富戶……以供養社會的日常生活所需。社會的領導階層的形態就是當時社會的決定性特徵,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變成了一群大地主的吃喝玩樂發家史。不禁讓人感歎現在中國人的悲哀:一個在西方國家只具有學者地位的「馬克思」發明的一個詞「封建社會」就被借來抹黑了幾千年來中國這個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國家的全部歷史,可見大陸崇洋媚外的中毒之深。
來到紐約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外國人,包括來自日本,南朝鮮的亞洲近鄰,越發感覺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經典《易經》說:「可大可久」,這是中國人腦子裡對生活的理想,也是中國文化的特徵。在戰國時期,人們認為中國既是天下。當時中國的四境,東南臨大海,西隔高山,北接大漠。在這個範圍之內,世界大同,天下太平。所謂「凡有血氣,莫不尊親」,這就是中國文化所希望達到的理想了。在戰國時代,所有的學術都抱有一種天下觀:「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這個理想,到秦始皇時代,居然實現,天下成了一統。
從始皇開始,全國實行郡縣制度,開啟了中國2000多年的基本社會形態,結束了中國封建分封社會的歷史。在戰國時,中國已是士、農、工、商四階層社會(書:《管子》)。著名的如管仲,鮑叔牙在齊桓公時出身已非貴族而系一士。士的地位至孔子始確立,後人又稱之為儒,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知識份子。自秦始皇開始,士階層開始掌管國家的運作。遠自商鞅,呂不韋,到丞相李斯,大將蒙恬皆為秦時游士。
由於自秦開始,中國2000多年來絕大部份時間是全國的讀書人經過考試選拔出來掌握政權,在不斷更替的皇朝屋簷下,作為社會中心指導力量。所以中國在清朝末年以前至戰國時期的2000多年可稱為「選舉考試社會」。
當然「選舉考試社會」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形式。戰國時期各國知識份子常常在各國遊走,尋求天下大一統,戰國時期也可稱為「游士」社會。到漢武帝時成立國立大學來培養全國官員,其成績突出者補為郎,服務宮廷,成績較次者,歸地方政府為吏……所以漢朝(尤其西漢) 又可稱為「郎吏」社會。由於東漢末年黃巾只亂和三國鼎立的一段長時間紛擾,中央政府不存在,貧民失卻法律的保護,各依附世家大族即成勢力下求庇蔭,因此兩晉的「選舉考試社會」具體表現更像「門第」社會。到了隋唐科舉,進士制度正式確立,所以隋唐以後中國可稱為「科舉社會」。中間只有「五胡亂華」時中國北方和元朝統治的幾十年上層統治體制(但元朝民間書院盛行,學術風氣超過後來的明朝)和華夏傳統大相逕庭。
由於戰國時期以來2400多年政府官員絕大多數靠讀聖賢書得以被錄用,自身道德水準很高,加上各朝完備的御史、都察院、考察監督制度,使社會普遍較為廉政,高效率。這樣一來每個人可以其最大的潛能。中華文化強調個人內心的修養(別於西方靠法律約束),所以中國人個人治國平天下的本事世界第一,自然作起生意來無人可比,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當了幾千年世界首富。
中華文化對財富不看重,強調個人內心的修養的豐富(財富),比琴、棋、書、畫,瞧不起炫耀錢的多少,所以從秦朝一統開始就嚴格控制工商業的發展,只有唐一朝對工商業採取自由政策,一切免稅,加上政府清明,文化開放,造成經濟極度繁榮。到現在海外還是喜歡用「唐人街」,很少聽到「秦人街」、「漢人街」。
歷史已經證明,體制全盤西化行不通:五千年的地基所儲的土壤養不活大英帝國這朵鮮花,而且西方體制已露敗像,追求絕對的個人自由,導致人人須為我讓路,道德淪喪,經濟危機,長此以往,國家危矣。
近百年來,中國倍受俄國,日本和西方帝國主義的欺凌壓迫。社會反抗無力,導致傳統社會架構被全面摧毀,孫中山先生早亡,蔣介石時運不濟,內戰、外侵弄得焦頭爛額,退守台灣一島。共產黨統治60年,還是不及格。毛澤東統一大陸後大權獨攬,動則殺戮,社會處於恐怖,禁言狀態,所以78年以前30年中國可稱為獨裁社會。近20多年中國社會上層由新舊太子黨聯合說了算,並控制了經濟命脈。所以目前大陸可稱為「太子黨」社會。全社會「拜金」取代了「尊孔」,於是各種利益之爭導致民間矛盾空前尖銳,經濟發展的潛力也遠遠釋放不出來。人生追求的理想從幾千年來的「修身養性,內聖外王」快速轉型成:「內貪外斂,唯我獨尊;喜怒哀樂,皆為國策」。
中國社會一百多年來,沒有了傳統體制的領導階層,知識份子唯一的出路即出國留學(洋科舉)。留在國內的只能認命,得過且過,所以中國目前知識界遭遇是艱苦卓絕,職責是重大無比,傳統文化的精髓學校裡沒學到,在戰場上又是孤軍一支。卻肩負著領導國民在道德和生活水準重新領先全球的重任,非有高見卓識,深謀遠慮之高士不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可為中國現實社會有志之士求索之艱難的寫照。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