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嵩山南麓,河南省登封北約3公里處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高等學府,北宋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當時與湖南「岳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雎洲的「雎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並稱宋代四大書院。
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當時佛教興盛。隋大業年間,更名為嵩陽觀,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唐高宗李治游嵩山時,改嵩陽觀為行宮。五代時改為太乙書院。宋至道年間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子史,置校官,生徒數百人。北宋景佑二年,更名嵩陽書院,設院長掌理院務,撥學田百畝以供開支。
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是重要的儒學傳播之地。 除程顥、程頤在此講學外,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清康熙時期,耿介復興書院並增建修補,親自執教,傳經授業,成績顯著。
嵩陽書院環境十分幽美,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雙溪河是由南流的逍遙谷溪水和西行的嵩岳寺溪水在書院前面匯合而得名,雙溪河蜿蜒東南匯入潁水。書院南面是一片農田。站在書院門口,仰望可見嵩岳諸峰,俯視可觀登封城景,景色十分宜人,真是讀書的好地方。
歷史上,書院京歷代修復擴建,逐具規模,佈局也日趨嚴謹,但有不失古樸雅緻。特別是清康熙年間鼎盛時期,先後修建了先師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等建築,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各地學子二百餘名在此讀書。
嵩陽書院現有房舍百餘間,面積一萬多平方米。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5 進,分別是大門、先師祠、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先師祠內供孔子及其四大弟子像,道統祠內有周公、大禹、堯帝像。藏書樓保存儒家經典。在講堂與道統祠之間有泮池,儒家弟子中舉之後,需環繞泮池一周,以紀念宗師孔子。
書院中軸線兩側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築,覆以灰色筒瓦,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此外,嵩陽書院內還有數十座歷代碑刻,如《漢封將軍柏碑》、北宋黃庭堅的《詩碑》、明代的《四箴碑》及《石刻登封縣圖碑》等。這些書法刻石,雕工精細,堪稱藝術珍品。書院大門外西南側豎立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刻立於唐玄宗天寶三年,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碑刻,為唐代石刻之珍品。
書院西側,有古柏3株,相傳西漢時期,漢武帝游嵩山,看見這裡的三株高大茂盛的柏樹,隨即分別封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其中三將軍柏於明末毀於火。大將軍和二將軍皆十分高大,二將軍高約三十米,樹幹下部一枯洞,可容五至六人。這兩株古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
中國自古就是文物禮儀之幫,文風鼎盛,千餘年來,歷史上多少書生學子慕名而來,在嵩陽書院留下誦讀之聲,後人在此,面對眾多古人遺蹟,或許也會體會一些當時書院盛況,感歎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