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30日報導】聽見客家歌系列2(中央社記者李明宗、溫貴香台北30日電)結合土地與人情,就是客家音樂的DNA與一脈相承的傳統,不同的是,客家音樂到新一代樂手的想像裡,「玩」出多樣面貌,更進一步走向世界,獲得國際樂壇肯定。
做為早期以現代音樂形式創作客家音樂的開拓者之一,劉劭希1992年開始寫第1首客家歌,等了快10年,才有唱片公司願為他出版「嬉哈客」──第1張以電子舞曲呈現的客家專輯,也是第1張以東勢「大埔腔」演唱的客家創作。
劉劭希實驗各種現代、創新曲風,客家與搖滾、客家與爵士、拉丁的結合等,幾乎包括所有樂風。愛畫畫的他,甚至結合現代媒介、動畫與網站來行銷。
對客家音樂的勇於創新與嘗試,在不同的角落,引起不同客家樂手的共鳴。曾獲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的謝宇威,將客家音樂結合嘻哈,讓舞群可以跳街舞、甚至舉辦客家嘻哈音樂季,挖掘客家優秀的歌手與優秀的外國資深歌手結合,重新改編或創作客家歌曲。
謝宇威還與加拿大音樂工作者馬修連恩(Matthew Carl Lien)合作,將客家流行樂結合藍調。回憶那次合作,謝宇威說,「兩人都是披頭迷,兩人都留鬍子,兩人自稱是黑熊與白熊,每天喝酒、吃海產,一邊創作」,最後馬修譜出電影「1895」主題曲。
除跨國界音樂合作,與自彈自唱的獨角戲,還有以樂團形式呈現搖滾客家的嘗試。1994年,6個有音樂深厚底子又想喚起客家精神的客家子弟,組成「硬頸暢流」客家樂團,結合客家音樂與搖滾,驚豔樂壇。
「我們是革命性樂團,利用重金屬音樂振奮人心」,「硬頸暢流」樂團長朱龍縣說。「硬頸暢流」的音樂創作元素多樣,除搖滾曲風,還融入民謠、抒情,還曾在音樂中收錄陶器聲音,顛覆過去外界對客家音樂的印象。
嘻哈樂團「拷秋勤」則展現客家音樂的另一種可能性。「拷秋勤」不但以客語創作多首嘻哈歌曲,甚至運用「多半是人往生出殯才用」的嗩吶,搭配西方樂器,改變原本的客家樂風,還勇奪「JPF Wards」獎2項大獎,站上國際舞台高喊「Taiwan」
一連串的創新嘗試,除反映不同客家音樂工作者的創作能量與勇氣,也象徵客家音樂在不同音樂類型傳承的無限可能。同時,也有客家音樂工作者回頭尋找「祖先留下來的寶藏」,試圖轉化為新的創作元素。
曾在德國最大的TFF音樂節上,讓數萬聽眾不斷高喊「安可」,主辦單位只好破例讓他再唱兩首歌的客家歌手林生祥就說,傳統音樂的世界非常廣大,他最近就循著前輩民謠歌手的軌跡,利用傳統月琴,納入音樂創作中。
林生祥說,那位前輩民謠歌手對他說,「生祥,你知道嗎?月琴只有兩條線,卻很深很深」。
這群客家音樂工作者的心情,或許可用「拷秋勤」樂團的「後生人唱火大」部分歌詞代表,「頭前介小阿妹問阿哥你唱麼介/這係客家介唸歌/ English Rap /客家介人/有客家介心/用客家介聲/唱客家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