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陸新聞

怪事!「中國製造」國內售價遠超海外

【大紀元3月24日訊】今年過年期間,上千名中國遊客穿梭在紐約最繁華的第五大道購物「掃貨」。新年成了紐約商家的「黃金周」。美國商務部統計,九成以上中國遊客在紐約的主要活動是購物。

據廣州日報24日報道,這些中國遊客在異國購買的商品中不乏「中國製造」的洋品牌。如奢侈品、中高檔品牌服裝、名牌運動鞋等。近年來,以往「高高在上」的國外品牌紛至沓來搶佔新興的中國市場,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更是吸引了不少洋品牌加入「中國製造」的大軍。由中國工廠代工的時裝、珠寶等商品在貼上金光閃閃的品牌標識後,銷往全球。

按理說,「中國製造」理應在中國賣得最便宜,可奇怪的是:「一條 Levi’s 牛仔褲在美國的折扣店賣15~30美元,按照即時匯率(1美元折合6.8267元人民幣)換算,也就100~200元人民幣。但同一條褲子,出口轉內銷後在中國國內的專賣店卻至少要賣700元。」

「一雙耐克運動鞋,在美國售價32.99美元(約合人民幣224元),出口轉港回內地,身價大漲至668元人民幣……」

同一件商品,同樣的「出身」,而且在中國本土生產,為何反而在中國賣得比在歐美貴如此之多?

美國:購物天堂?

「第一次來美國的時候,我從國內帶來了滿滿的行李,生怕美國的東西太貴,因為出國的親戚有時候會打電話托家裏人買衣服寄給他們。」一個曾經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如是說,「第一次到美國的人,心理都是這樣的,什麼都不敢買。」

可是她很快就發現此前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美國的物價,與她此前想像中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在美國,除了以人工工資為主要成本的人工服務(如理髮)外,生活用品的價格普遍比中國國內要低。特別是那些在國人眼裡「高高在上」的中高檔品牌,如阿瑪尼、耐克、阿迪、Levi’s(里維斯)等,在美國的售價居然只是國內價格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兩三倍的價差

「一條Levi’s 牛仔褲,在美國的折扣店賣15~30美元,按照即時匯率(1美元折合 6.8267元人民幣)也就100~200元人民幣;但同一條褲子,出口轉內銷,在國內的專賣店至少要賣700元。一雙耐克運動鞋,在美國售價32.99 美元(約合人民幣224元),出口轉港回內地,身價竟然漲到了668元人民幣。一套在國內售價3萬元人民幣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國1000多美元 (約合人民幣7000元)就能買到。」

這位已經畢業回國工作的留學生反而不太適應國內現在的生活了。「沒想到國內的東西這麼貴,服裝批發市場的衣服價格倒不高,但性價比明顯不如美國那些價格低廉的國際名牌。」

現在,她大多時候都在網上購物。「有時候想買些名牌商品,就上淘寶網找海外賣家幫我代購。記得有一次通過代購買了個bubbery品牌的包。」她說,在去過美國之後,她覺得到國內的百貨大樓買這些國際品牌「太不值」。

到品牌店買斷貨

不少去過歐美的人都說,出國前原本沒有購物計畫,但受當地的低價刺激,也忍不住要買些東西。他們不遠萬里把商品帶回國,回家細看,「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的商品還不在少數。

在一個賣箱包的商店,幾乎每一個從中國去的人都買兩個以上的箱子,因為他們要裝下剛買的商品。他們一邊挑選商品一邊驚詫地自言自語:「這裡的東西怎麼會比國內便宜這麼多?」還有人在個人博客上描述中國人在美國購物的盛景。讓人吃驚的是,竟然還有不少中國人在歐美的商店裡購買「中華」牌香煙和茅台酒,原因同樣是便宜,而且基本可以確保是真貨。

「2001年在美國待了半年多,回來前想給家裏買些東西,叫家人給我列個購物清單,和一幫朋友出去買東西,照單全買。大家購物就像瘋了一樣,一天之內竟然能把一個專賣店買斷貨。第一天買光了,第二天繼續去,照樣買光。」廣東一家企業的高管這樣描述自己當年在美國購物的「瘋狂經歷」。

製造工廠:「我們沒有定價權」

不少中國網民在通過互聯網了解到同一件商品在國內外的巨大價差後,感到無比驚訝。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運輸費?關稅?但不管怎麼說,一件遠渡重洋到美國的商品,其跨國流通的成本也不至於如此大幅度地小於中國國內的流通成本。按常理說,應該漲價才合情合理。

而且,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美國當年的人均收入為3.76萬美元(世界排名第4),而中國當年的人均年收入僅為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 位)。為什麼這些「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內的身價比在國外還要高呢?這種中美間物價的「價格倒掛」頗讓人費解。有人感歎,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消費者似乎並沒有「近水樓台先得月」。

佛山明馳服裝有限公司曾經給百事公司做過代工。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他們徹底放棄了百事品牌服裝的代工生產。公司總經理何偉昌說:「我們生產的服裝都是來料加工的,一下單就是十多萬件。每一件短袖的出廠價大約在20元左右,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價至少要 200多元。在美國,百事是一個普通的運動品牌,同一件衣服,售價不到10美元。」

明馳服裝有限公司只是賺代工的錢,「利潤只有五六個百分點,非常微利」。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訂單劇減,明馳公司索性就放棄了這個品牌的代工,轉而做國內運動品牌「361°」的代工。

至於商品在中國與美國的巨大定價差異,他們「沒有任何發言權」。「世界工廠」,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教授牛鴻說,這是問題的核心。我們把出口品、進口替代品統稱貿易品。這些貿易品大多都是國際品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廠,但品牌是外國的,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上。定價權也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上。

內銷流通成本太高

對於為外企加工的國內企業來說,雖然近年來做外單的利潤並不高,但轉型做內銷品牌又談何容易?東莞奧必飛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董世明就對內銷有些望而卻步,他承認「現在還沒有這個實力和決心」。雖然內銷的利潤貌似比做外單的利潤要高,但內銷的背後有一系列問題有待企業去解決。

董世明經過細緻的分析後,決定繼續接外單:「外貿生意操作更簡單,單純的商業契約行為,行政成本不高,算得比較清楚,都可以預見,也容易控制。」

「中國的流通領域成本非常高」,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說,他也注意到了中美間的「物價倒掛」。「國內的廠家為什麼願意做外貿單?因為出口國會給予百分之十幾的出口退稅。有不懂行的人說中國出口商在低價傾銷,實則不然,根本原因其實是中國的內銷流通成本太高。」

除了運輸費用以外,還有高額的進場費、商店租金等。比如說,要進入超市銷售,每個商品都要繳納十幾萬元的進場費,還要在營業額裡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和回扣。亂收費、亂收稅,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把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所以很多工廠寧願做很薄利的出口單,也不敢接利潤高出一大截的內貿單。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