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施馨堯台北22日電)活路外交已為台灣走出活路,而東亞國家走向經濟整合,台灣不能自外於世界潮流;爭取與主要國家簽署FTA,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將是外交工作推動的下一重要目標。
前朝政府採衝撞外交策略,元首高姿態出訪與秘密外交頻傳,但不論從「邦交國數字」、「與重要國家互信關係」、「參與國際組織」及「國際形象」等指標觀察,非但未達預期成果,反而更限縮國際空間。2000年台灣有29個邦交國,至2008年遽降為23個。
總統馬英九就任後提出活路外交政策,在現有主客觀條件下,捍衛國家主權與台灣主體性,除尋求兩岸關係和解,也積極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外交部長楊進添曾說,「活路外交雖非立即解決所有外交問題的特效藥,卻是當前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政策選項。」中國大陸仍拒絕承認中華民國存在於國際社會的事實,故不應期待中國大陸在外交上與台合作協商,但只要雙方停止惡鬥的時間夠長,就能累積更多善意。
細數過去半年「活路外交」具體成效,不論在高層互訪與恢復互信、與23個邦交國邦誼穩固、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方面獲明顯進展。展望未來,外交工作在民眾關注的經濟議題上,也可扮演重要角色。
活路外交政策摒除國際社會詬病的「支票外交」,與友邦各項援助及合作計畫在「目標正當、程序合法、執行有效」等原則下進行,以鞏固邦交及人道考量為前提。
外交部去年5月發表首部援外政策白皮書,行政院也於去年通過「國際合作發展法」草案,完成立法程序後將成為台灣首部援外法案,援外工作將走向制度化及專業化。
兩岸在國際場域外交休兵,不僅符合兩岸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利益。台美關係方面,馬總統1月出訪過境美國,獲美方高規格接待。奧巴馬政府並在1月通知美國國會對台新一批價值64億美元軍售案,展現美國遵守「台灣關係法」承諾。
台美去年簽署「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後,民眾對進口美牛的安全存疑,美方雖曾表達強烈關切,但經持續溝通說明,影響僅侷限在經貿領域。
台日關係上,過去半年台日陸續召開「能源合作會議」等會議,今年10月將增設松山—羽田機場定期航線,札幌辦事處也在去年12月1日揭牌運作。台日雖偶發漁事糾紛,也能在和平理性下逐案解決。
此外,近年台灣與歐盟關係也顯著提升,相繼與波蘭簽署「海關關務合作備忘錄」、和英國簽署「航空服務營運協定」,盧森堡也在去年10月在台設立具官方性質的「盧森堡台北辦事處」。
聯合國體系上,台灣推動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專門機構為目標;歐洲議會更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案,強烈支持台灣參與UNFCCC與ICAO。去年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成功開發國產H1N1 疫苗,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新流感疫情研究及相關訓練計畫。
去年7月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定(GPA)第41個締約方後,台灣業者可與其他締約方公平競爭每年約9600億美元的政府採購商機。至1月台灣業者已取得價值超過5000萬美元的合約。
在未來外交工作上,氣候變遷問題是全人類未來共同面臨的最大威脅。台灣雖未參與「京都議定書」,也無法正式參加聯合國主辦的氣候變遷會議,但可透過有意義參與聯合國主辦相關會議發揮國際貢獻。
東亞國家逐漸走向經濟整合,台灣不能自身其外。外交部已將「爭取與全球主要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及「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列為工作重點之一。
此外,與其他國家洽簽避免雙重課稅協定、投資保障協定及自由貿易協定,為企業創造海外新商機等也成為外交工作的重要目標。拓展經貿也成為駐外館處重要考核項目,持續擬定工作計畫、蒐集商情,並協助台灣業者參與商展及爭取全球政府採購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