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台灣農企西進帶來的傷害已顯現,以國際馳名的台灣茶為例,台茶經驗成功複製到中國,福建省彰平市永福鎮的台灣農民創業園已有「中國阿里山」的封號,是台式烏龍茶生產基地,年產量突破萬噸。台灣茶農憂心,中國茶從第三地中轉來台,現在市面上隨處可見中國茶混充台灣茶包裝。
雖然八百卅項中國農產品禁止來台,台灣農企西進後,表面上生產的農產品也不會輸入台灣,但卻透過第三地中轉,除蒜頭、香菇、金針、洋蔥外,神農獎得主、南投茶農曾高斌說,這一、兩年中國茶中轉來台情況極為嚴重。
曾高斌表示,據他了解,仍有西進中國的茶農專門做中國內銷市場,但大多數仍以出口為主,甚至賣回台灣,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中國茶行銷困難,就乾脆掛台灣茶名號銷售。現在台灣市場,八成是外來茶,台茶只剩兩成。更離譜的是,政府規定「只要茶葉裡面混有一%的台灣茶葉,就可宣稱是台茶」,此例一開,台灣茶農還活得下去嗎?
茶農自救會執行長陳聰鑑說,過去名間鄉的茶菁每台斤有八十元的好價格,如今只有二、三十元,剩下四分之一,茶農多次呼籲重視中國茶中轉問題,政府卻充耳不聞,明明每年都有越南茶進口,「為什麼市面上都看不到有人在賣越南茶?」
屏東縣農業發展協會執行長李宗衡表示,有農企到中國投資,還找來國立大學教授前往技術指導,他去年曾到中國參觀當地農業發展,經過台灣的技術指導,進步得相當快。而中國市場上也充斥著台灣水果,包括蓮霧、釋迦、芒果,但仔細一看,其實都是仿冒版。台灣農民憂心的不是八百三十項中國農產品來不來,而是台灣農業沒有政策與未來,政府始終搞不清楚。
台大教授楊平世說,中部教育界曾有人到天津種梨子,還投資四億人民幣,卻要架起高聳的圍牆與瞭望台,怕被別人偷偷地接穗,但在台灣種梨絕不需如此,也不用面對突如其來的查稅與行政刁難。西進風險大,留在台灣比較實在,但政府應提出遠景與誘因,讓農企願意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