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至聖 孔子
孔子出生在魯國。他的祖先是宋國人。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誕生。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家境貧窮,社會地位低下。長大之後,曾做過小吏。因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覺的他與一般人不一樣。
為了實現自己恢復周禮的宏願,孔子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但是因為這時人們的道德已經下滑了,所以沒有國君真正的願意接受孔子的為政之說。
孔子四十二歲那年,魯定公繼位。後來魯國出現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孔子不願意再繼續做官了,就回到家中,專心研究整理《詩》、《書》、《禮》、《樂》這些典籍,而他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有的甚至來自遠方。可以說,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
此外,孔子還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至於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個方面:學問、言行、忠恕、信義。
孔子在自己的鄉里,謙恭的像個不善言談的人;但他在宗廟祭祀和朝廷議政這些場合,卻能言善辯,然而又很恭謹小心。上朝時,與上大夫交談,態度和悅,中正自然;與下大夫交談,就顯的和樂安詳了。
魚不新鮮,肉有變味,或不按規矩切割,孔子不吃。席位不正,不就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在一天內哭泣過,就不會再歌唱。看見穿孝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是個小孩,也必定改變面容以示同情。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又說:“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學業,聽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學習,對缺點錯誤又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所憂慮的。”
孔子說:“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麽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於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孔子生病了,子貢來看望他。孔子嘆息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邊唱邊流下了眼淚。對子貢說:“天下失去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聽從我的主張。夏人死了停棺在東廂的台階,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廂的台階,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過了七天孔子就死了,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在心里為他服喪三年。三年心喪完畢,大家道別離去時,都相對而哭。只有子貢守墓總共六年,然後才離去。弟子及魯國他人,相繼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這裏命名為“孔里”。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這時來這裏講習禮儀,舉行飲酒禮,以及比射等儀式。
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著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一死什麽也就沒有了。孔子是一個平民,但讀書的人都尊崇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作為判斷衡量的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轉載 新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