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由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積聚大量圖書,伴著朗朗書聲與淡淡墨香,書院成為歷代大儒學者們的講經論道之所,文人學士們的嚮往之地。
中國古代書院大都建在鐘靈毓秀的山水間,應天書院遺址位於河南商丘南城湖畔,那裏垂柳依依,碧波蕩漾,落霞孤鶩,魚翔淺底,在這樣一處世外桃園般的清幽靜地,品茗讀書,真是可以聚日月之精華,吸山水之靈氣。
應天書院又稱「雎陽書院」,最早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書院獲得發展,宋真宗時,因追念宋太祖應天順時,建立帝業,於公元 1006年將其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先改為應天府,公元1009年,州人曹誠在其舊址建築院捨150間,藏書數千卷,並願以學舍入官,經由應天府知府上報朝廷,受到宋真宗讚賞,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
後來,詞人晏殊任應天府知府時,大力扶持應天書院,使得書院進一步發展,成為其時著名書院之一,同當時與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岳麓書院」 並稱四大書院。宋仁宗時,又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
應天書院自辦學以來,培養出很多人才,眾多學子也不遠千里來此求學。相傳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也曾在應天書院求學,因家境貧寒,范仲淹晝夜苦學,五年未嚐解衣就枕。入仕後因母病逝,在家居喪,經應天知府相邀,在書院任教,當時書院顯盛一時,後人還立有《範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
應天書院原址雖然已被泥沙埋沒,但其嚴謹勤奮的治學之風和人文的傳統卻傳承下來,激勵著歷代學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