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最後的車站」 (The Last Station)

東籬菊蕊

人氣 124
標籤:

【大紀元3月10日訊】十九世紀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 (Leo Tolstoy)的《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和《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自問世以來膾炙人口,以華麗優美的語言,雍容豐滿的人物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捲著名。多少讀者歎息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與命運,感慨戰爭中人性的掙扎與愛情的稍縱即逝。2007 年,在作者去世後的一百年,《時代》雜誌將這兩部巨著排位世界最佳名著的第一與第三,可見這兩部著作的影響力。

這位偉大的作家又是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呢?電影「最後的車站」(The Last Station)講述托爾斯泰晚年最頗具爭議而出人意外的舉措–在82歲高齡離家出走,不久因肺炎客死他鄉(南俄羅斯一小鎮)。前因後果由影片的三條線鋪開:

其一,他的門徒弗拉迪米爾-車特考夫 (Vladimir Chertkov) 堅信託爾斯泰應該把他的所有作品版權捐獻給俄國人民,以體現「托爾斯泰主義」的精髓–拋棄一切世俗物質,回歸自然。

其二,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惜在托爾斯泰身邊埋伏「私人秘書」,偵聽記錄以便為其所用。這位秘書掙扎著週旋在托爾斯泰、他的夫人和車特可夫之間,還不可藥救地愛上了托爾斯泰的一位女兒。

其三,托爾斯泰的妻子,這位為托爾斯泰生育了13個兒女、幫他手抄6遍《戰爭與和平》的女人,與車特可夫明爭暗鬥,為保護家庭利益不惜與他和丈夫大動干戈,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老作家最後離家出走的導火線。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幾位演員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輪-米閏 (Helen Mirren)演繹的托爾斯泰夫人Sofya。很多托爾斯泰的傳記中提到他的妻子是位悍婦,她個性強悍,極其好妒,情緒大起大落。但她也是個高貴優雅的女人,與丈夫相濡以沫地生活了40多年,許多小說中男女主人翁的經典對話,(如《戰爭與和平》中娜塔莎與安德烈的問答)都是出自她與托爾斯泰在家中的反覆演繹和詮釋。海輪-米勒把這個深愛自己的丈夫,卻在晚年與丈夫理念衝突,不顧一切的女人表演得淋漓盡致。海輪-米閏是英國最傑出的演員之一,活躍於英國的影視及戲劇舞台。她在影片中的表演富有內涵,多面化,爆發力強,讓人過目難忘,其角色已得奧斯卡提名。

另一搶鏡演員是演私人秘書的詹姆士-麥克阿弗埃(James McAvoy)。這位蘇格蘭出生的新星以其在電影「蘇格蘭的最後一個國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寬恕」(Atonement), 和「簡-奧斯仃」(Becoming Jane)中的出色表演而在近年脫穎而出。「最後的車站」中他是一個托爾斯泰的崇拜者,托爾斯泰主義的信徒,愛上了托爾斯泰的女兒,為車爾特可夫臥底,卻又掙扎著同情托爾斯泰太太,複雜的身份與情感使這個年輕人在一夜之內成熟,麥克阿弗埃演來頗有張力。

對觀眾來說,這部片中托爾斯泰的扮演者Christopher Plummer觀眾應該不陌生。他在1965年的「音樂之聲」中扮演海軍上校,家喻戶曉。在這部電影中的托爾斯泰慈祥,睿智,幽默,卻也固執而性情火爆。他的表演已被金球獎等幾項主要獎項提名。

感覺美中不足是影片由於三條線齊頭併進,顯得有些散亂。潛伏入托爾斯泰家中私人秘書的戀愛,佔據了不少篇幅,相對影響了故事的主線。另外,雖然影片加入了不少托爾斯泰主義的人文背景,如自然農莊式的生活,美麗的白樺林中的騎馬漫行,花園中的歌劇午餐,但對俄國這個盛產及崇拜詩人、作家、音樂家與藝術家的歷史背景交代不足,只用蜂湧的記者在作家所到之處駐紮來簡單化了,對蜚聲國際的老作家所處的時代著墨甚少。

「綜其我這一生所做所為,都是源於愛。」 電影《最後的車站》一開始引用托爾斯泰這句話,也用這句話結尾。想瞭解托爾斯泰晚年生活狀態的觀眾和喜愛托爾斯泰的托迷們,盡可趁此電影放映期間一睹為快。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天使的三個答案
金融危機影響大了  俄國人沒心情談戀愛
魔鬼與農夫
魔鬼與農夫 人氣 95
存中劍:深思錄(五):在明明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