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奇異的蔡啞子

作者:鄭念行
font print 人氣: 1510
【字號】    
   標籤: tags: , ,

常州有一位生來就不能講話的人,姓蔡,名字忘記了,人們都叫他「蔡啞子」。他家世代居住在城北面的青山莊。 因為家境貧困,他就以行乞為生。

蔡啞子沒有什麼本事,乞丐們都看不起他,只有許道士對他很照顧。過了好長時間,許道士死在朱家村, 身上留有致命的傷痕。許家人就向官府告發,說許道士的死是朱某謀害的。朱某因此被拘捕入獄,並被判處死刑。人們中有的說:「許道士就是朱某殺害的,罪該當死。」有的卻說:「朱某恐怕是被冤枉了。但不知實情是怎樣的。」

有一天,蔡啞子來到朱家村。村裡的人對他說:「啞子,你過來,給你吃的。」蔡啞子忽然瞪著眼睛大聲說:「我是為朱氏昭雪冤案來的,沒有時間到你這裡討吃。」村裡的人們都很震驚。當時,因為許道士的案件,朱家已把家產蕩盡,再沒有什麼辦法可想了。有人就對啞子說:「這件事關係到人命,你不是開玩笑吧?」啞子說:「到了官府裡,我能把事實的真相講清楚的。」

於是,朱氏家族裡的人和鄰居、保人等幾百人,一起帶著蔡啞子進城去。常州太守李公坐在公堂上,訊問蔡啞子。蔡啞子說:「殺人者是許雨公,和朱某沒有什麼關係。」他有根有據地講述了事情的全部經過。太守就當場簽發命令,拘捕了許雨公。許雨公當時正在瓜棚裡,跟朋友們避暑,賭錢;許雨公被拘捕到案後,一經審問,就招供了。太守就立即釋放朱某出獄。

當初,許雨公和朱某為一樁生意互相爭奪客戶,許雨公沒有得手,因此設下計謀,帶著許道士到偏僻的地方,打死了他,用車拉著許道士的屍首,放在朱某門前。這件事辦得很隱祕,唯獨沒有避開蔡啞子,因為蔡啞子,生來就不能講話,所以許雨公就沒有提防他。

朱某被釋放後,為了感激蔡啞子的救命之恩,來到乞丐群中,想找蔡啞子表示謝意。乞丐們說:「咳,蔡啞子已經死了。」並說,正是朱某出獄的那一天,他死去的。蔡啞子從來不會講話,在人命關天的時候,他突然能夠講話了。等他講出真相,救了好人以後,他就立刻西歸了。這件事,引起了人們很長時間的思考!

正是:

神目如電萬事明,
主持正氣鏟不平。
啞子生來不講話,
歹徒對他未掛心;
天叫啞子講真相,
當即救下受害人。
完成使命歸去也,
留給後人細思忖!

(事據清代袁枚《子不語》)@*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許多老人們都說人幹了傷天害理的事要遭天打雷劈的。今天很多受無神論影響的人不相信做壞事會有報應,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許多善惡報應的事實,只是今天的人們多用偶然去解釋它。這裏講的就是一個在歷史上發生的雷擊罪人的故事。唯願世人親善良遠邪惡,前程似錦。
  •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曾傳唱過一首名為《蘇武牧羊詞》的歌曲, 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這句歌詞尤其激勵人心。此歌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產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今天我就講一講“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故事。
  • 始皇三十六年(西元前211),火星侵入心宿,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這時又逢有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之句。秦始皇得知這消息,就派遣禦史挨家查問,沒有人出來承認,便命令將居住在石頭附近的居民,一概殺死,並將隕石焚燒銷毀。
  • 古人十分注重仁義道德,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會信守諾言,所以有「一諾千金」的成語。而且古人常說﹕「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是說受到他人的恩惠,應該想著回報,不能忘恩負義。《太平廣記》中就有這麼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末年,鄭畋和西門思恭之間注重仁義的事跡。
  • 崔浩的父親崔玄伯被北魏開國皇帝拓跋跬所用,初任為黃門侍郎,以後參與軍國機要,草創制度,官至吏部尚書,封白馬侯。
  •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素有大志,那時殺人也要報官償命,能夠隨便殺人嗎?韓信心無所動,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 大禹泣囚
      
    五帝時期的大禹,為治水患,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膾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後世,功勞讓人難以記忘懷。他稱帝后也被稱為聖明的君主。
  • 這是一篇孝心感召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中。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百善孝為先」,王祥的至誠孝心也使他得到了後福,體現出「積善之人,必有餘慶」,「善有善報」的傳統理念。
  • 中國傳統文化中貫穿著「積德行善」,「助人為樂」的內涵。諸如「善有善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等等。下面就是一則「祖上積德,蔭於子孫」的故事。
  • 唐朝時,有牛生從河東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過華州時,在一個鄉村小店裡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讓店主人燒湯、烙餅,一會兒有一個人衣衫襤褸,也來投店。牛生憐憫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說:「我窮的弄不到錢,今天空著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連著吃了四、五碗,之後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著了,鼾聲象牛叫。到五更天時,那人搖醒牛生,連連催促說:「請相公到門外來一會兒,我有重要的事要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