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人生:最是難解是非題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好球/壞球理論」。它的大意是說:一個棒球打擊者不必對投手投出的每一個球,棒棒出擊,這樣很容易揮棒落空而被三振出局。它引伸出來的意思是:人際相處時,我們面對各種矛盾、責難,不必全部回應,只選擇那些批評有理者加以理睬;對於不合理的指責,就把它當作「狗吠火車」、「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不予理會。好球壞球理論乍看之下頗為合理。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非指導學派的宗師──卡爾.羅吉斯說:「我們任何人都無法真正知道另一個人的想法,除非他自己願意把它說出來。」事實上,世界上每個人彼此生活背景不同,價值系統不一,天生秉賦、氣質也不同,對事情的看法迥異。站在自己的觀點,論斷別人的為人、處事或言論,往往是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受到他人的指責,也確實不必事事介意、耿耿於懷。
這個理論乍看相當實用,卻有個難於破除的迷障:如何分辨他人的「批評、指責」是否合理?仔細思量,它確實是相當難解的是非題。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傷痕」實驗,過程是:由化妝師在志願者臉上畫上怵目驚心的傷痕,接著讓志願者看過化妝效果後,告訴志願者還必須在傷痕上塗上粉末,以防傷痕脫落。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將傷痕抹去,等於還原他們本來的面目。然後將這些志願者帶到醫院的候診室,由他們觀察人們對殘障者,尤其是臉上有疤痕的態度。實驗結果,毫無例外,每個志願者都感受到比以往更多的鄙視以及惡劣的態度,別人老是叮著他們的傷痕看。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人們所感受到他人的態度,原來只不過他內心的反射!
社會心理學有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社會交易理論」,它赤裸裸描繪人性的自私面。它主要的論點是:人際相處時,人們心中有把尺,他會衡量:與某人相處,若是利益大於損失,他就會將此人定義為好人;相反地,如果從他身上得到的利益遠遠少於損失,那這個人當然就是壞人。換句話說:「給我好處的人,我喜歡!」
如果,人們所感受到他人的態度是出自於他內心的反射,再者,人在界定好人或壞人時,又取決於自私的一念,如此一來,他又如何能夠正確地判斷別人的「批評指責」是否合理?
有個故事很有意思:話說兩個年輕人每天摸黑起床一起晨跑,沿途他們經過一個書報攤,其中一位年輕人就順手買份報紙回家。因為天天如此,那位書報攤的老闆,看到年輕人走近,就將一份報紙丟給他。年輕人接了報紙,跑向前去,畢恭畢敬的將報費交給老闆。年輕人的友人看在眼裡很不舒服,對他說:「你這個人真沒志氣!那書報攤老闆對你如此無禮,你還奉他為上賓?」年輕人說:「對人有禮貌這是我所認定做人的準則,我只是依準則行事。如果因為他對我不禮貌,我也以牙還牙,那不就表示:我被他牽著鼻子走?」
美國林肯總統是為了正義發動南北戰爭。可是戰爭初期北軍節節敗退,好多將領百思不解的問林肯:「我們是為正義而戰,但是正義是否站在我們這一邊?」林肯答道:「我們不要問正義是否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應該自問:我們自己是否站在正義那一邊?」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際相處發生矛盾或受人責難時,我們不要矛頭向外,費勁思考他人責難有理與否,也不用去論斷別人的是是非非,而是要向內省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正義、嚴守人生準則。根深不怕風動搖,樹正何愁月影斜?凡事反躬自省、問心無愧,他人的謗議又有何傷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