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NGO活躍於國際社會
【大紀元2月4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 2月 04日報導) 上世紀50年代,台灣曾經是美國援助的對象,接受美國捐贈的糧食和財物。很多人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穿的衣服是用美援的麵粉袋做的。1960年代台灣自動停止接受美國援助,當時政府有效運用美援物資,從而為台灣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如今,台灣早已成為被援助國家成功轉型的典範,而且眾多由志願工作者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活躍在台灣本土,甚至國際組織中。
據統計,台灣本土有超過4萬多個非政府組織,簡稱NGO,其中有國際參與的組織多達2612個。這些團體不受政治力干預。
退休軍公教人員是NGO的主力
台灣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建國認為,台灣政治民主,經濟發展和社會多元累積了NGO的能量。參與NGO的群體以年輕人和退休的軍公教人員最為熱情,而退休人員更是NGO的主力。吳建國說:「台灣有很特殊的退休制度,就是50幾歲,有的老師就已經(服務)年滿25年或30年退休,而且他們還很年輕,還很健康。他們的退休金很高,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所以他們很願意投入志工的行列。
所以現在台灣NGO(非政府組織)能夠蓬勃發展, 一方面是因為台灣經過50年整個政治民主,容許不同的聲音和社會的多元化。經濟的改革和社會的多元之外,最主要的是這批人力的投入,讓每個NGO都能recruit (吸收)相當不錯的人。不過這些人力須要經過培訓。」
NGO名稱底線
台灣的NGO參與國際性組織和活動時曾遭到大陸打壓。去年就有10多次台灣NGO被要求變更名稱。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委吳建國指出,除了中國向國際NGO施壓之外,有時也因為國際NGO本身要求下屬會員更改名稱,或台灣的NGO主動決定更改名稱。另外,台灣NGO都是自行做主,自由活動,政府沒有插手,但是組織的名稱是有底線的。吳建國說:「我們不會去主導我們的NGO參加國際會議時用甚麼名稱,但是我們有個BOTTOM LINE(底線)。 就是我們的NGO不能用有這種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樣的名字。除此之外我覺得給他們一個FREE HAND,讓他們自己去覺得該怎麼參加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權益。所以一個是名稱,一個是權益的問題。」
台灣NGO活動能力極強
路竹會路竹會在海地進行醫療救援
目前台灣的NGO在救災,人道救援和生態保護方面表現傑出,而且活動能力極強。以海地大地震為例,台灣NGO在很短時間就召集到人力和龐大的物資,並且以接力方式源源不絕的在海地進行救援工作,參與團體之一是國際知名的醫療NGO路竹會。路竹會不僅在海地有自設的完整醫療站,而且還在海地最大醫院的國際救援醫生下午5點下班後,接替該醫院的所有醫療工作,創下了一天醫療服務28小時的驚人效率。
台灣有能力和實力來回饋國際社會
路竹會會長劉啟群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在海外從事醫療服務時經常會得到陌生人的感謝和祝福,台灣能為國際社會盡一分力量是因為台灣有這個能力和心力。劉啟群說:「 台灣可能想扮一個國際上 的世界公民,盡一個世界公民的角色。之前可能因為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可能殺的太嚴重,沒有這個餘力。現在兩岸休兵之後可能就有點這方面些餘力。所以政府就很樂意把剩餘的力量做到對國際的回饋。 我們樂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上的援助和人道的關懷能有更大的尺度,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是實力。這是事實。」
鼓勵台灣NGO步入國際
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委吳建國表示,台灣的NGO只要能在國際性組織中繼續存在,就能展現台灣的實力,因此台灣非常鼓勵NGO 參加國際會議和活動,為國際社會做出更多貢獻。吳建國認為,當國際上看到台灣NGO的成績時,如果出現更改名稱的挑戰,台灣就會有較大的力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路竹會的帽子上印了一句英文,或許可以代表許多台灣NGO的服務宗旨,那就是 「台灣以前接受別人幫助,現在我們有能力,是該幫助人家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