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5)
老子的哲學——道無,不要智識,不要思欲,要「無為」,正是要去掉這個「我」字,使自己進入到無的境界;而進入無的境界頓悟得道後,它就自然成全了「吾」——「沒身不殆」了。
老子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說道是什麼,因道是無極,又是「吾」之悟所得,這不可說,但他既說出入道的方法,人如何「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德經》48章270頁)就可悟道。這與儒處理「天道」恰恰相反,儒家將天道概括為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規律。然後教導人如何作為,才能順應天道。
固我在前幾章說儒的天道與基督教的上帝很相似,將一個不可知之知上下折騰:講下面的人與萬物時,往天上推,說這都是天道如此規定的;講天道時又將所謂的性善裝進天道里,天道似乎又是可知的,但論到至極--聖人之境界時,天道又是不可知的。所以,我以為老子說道,非常高明,非常玄妙就在這裡,他不說道是什麼?但有方法可以悟道。
此外,我以為老子的道是超越一般的「真、善、美」道德規範的。人已達無的境界,還有什麼「真偽」、什麼「善惡」、什麼「美醜」?
老子的「無為」是超越這一切道德判斷的。《老子》一書,有人把其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合而為《道德經》。其實老子的「德」也與其「道」一樣說不清的,他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道德經》第38章269頁)
是什麼樣的德?他講的可能是上天的一種自然道德?這個「德」,你不要刻意去規範有一個什麼德的存在,你只要處在無為的境界中,你就自自然然地遵守了。你用意去做,以為不失德,反而失去了德。在第49章講「善信」也是如此。
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經》49章270頁)在中國大陸有學者認為《老子》一書充滿著辯證法思想(參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經》一書的陳國慶、張養年的《註釋》。2001年10月第1版),我以為老子的道恰恰相反,他是不要辯證的,他的「德善」、「德信」(真、善、美),都是在「無為」之上的。
如果強給它一個名稱,只能說它是自然的真善美。它是沒有對立面的,也就是說,它沒有矛盾的對立統一,真就是真,善就是善,美就是美。他沒有通常所謂的「普世道德」價值判斷,這是至善、至美、至真。
通常在我們人世間,說有善,就有惡的存在,有真,就有偽的存在,有美,就有醜的存在,兩者是相對而言的。但老子講的「德善」、「德信」都是上天自然所形成的,若滲入人意識的判斷,它就不是那自然的「德善」、「德信」了。
老子說那些有辯證法的東西,是為了指出有一個不可說,也不可辯證的道。我們若以此來說老子是個辯證法家,我以為是錯置。老子這個道界,按老子「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老子是站高出人類和萬物三個層次看人生的。他的道是超越「陰陽界」的,是無矛盾可說的,故我以為老子不可能是辯證法家,以辯證法來看老子的道,是小看老子了。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