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無價
有一年吃完年夜飯後,我問家裡幾個孩子:「有沒有人要洗碗啊?」十歲的姪女正在看電視,抬起頭來問:「幫忙洗碗,有沒有多一個紅包?」我微皺著眉搖了搖頭,就到廚房去洗碗了。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說,英國的小孩越乖,父母花的錢越多。因為每做一樣家事、每有一個好的表現、乖一點,父母都要「付費」的。
拜年時跟一位長輩聊天,她提到小時候母親的管教很嚴格。小學四年級,家中繁重的家事都要她扛,煮飯、洗碗、手洗全家衣服(她有一個大姐、三個哥哥),而且要做得一絲不苟、乾淨俐落─ ─廚房的抹布要洗得乾乾淨淨、擰乾、鋪得整整齊齊……
她說她曾經不能理解,也在心裡怨過母親對自己太過嚴格。但隨著年紀慢慢增長,她深刻的感受到:就是因為曾有過這樣嚴格的教養,艱辛的童年生活,讓她能夠在人生的大風大浪中堅強的走過來。她學會了吃苦、學會了付出、學會了為他人著想。
「教育小孩『無償的付出』很重要。」長輩說。是啊,只有學會「無償的付出」,生活才會快樂,人生才會順遂。
當父母辛苦的工作、理家時,小孩卻連自己唯一力所能及的一點事─ ─家事都不肯分擔,他無形中已經養成了自私、自我的習慣。而自私的人,他永遠索求多於付出,所以就算外在的環境再好、再成功,他也永遠不會快樂、滿足。
因為生活畢竟還是從身邊的人、事這些小小的東西堆積而成,事業和學業的成功,只不過是一頂戴在頭上的皇冠,並不能取代一個人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心情、心境,甚至健康。
記得有一次在《大紀元時報》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個小學補習班老師。她說有個孩子總是不能適應補習班,無法融入團體的生活。她就給了孩子一個任務:每天回家前把書櫃擦乾淨。她讓孩子做這件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意,但這個事竟像產生「化學變化」一樣,小孩很快便融入這個環境。作者認為,雖然只是一件小小的工作,讓孩子產生了安全感和歸屬感。當他對這個環境有了某程度的責任感,他就不會感到自己跟環境格格不入了。
有時候讓小小的幼兒做家事,麻煩大於幫忙。但在這個過程中,讓他知道,這個家不只是爸爸媽媽的,也是自己的,就像自己的玩具,也是要去維護好、保護好、照顧好的;讓他學會,他是家中的一份子,要為這個家承擔,而不是凡事只想自己,認知中只想得到自己。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只是為了一點方便,或所謂的「鼓勵」,用金錢或利益換取小孩做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我們已經用很廉價的方式,買走了小孩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剝奪了小孩學會「無償付出」的機會。而一個主動做家事的生活習慣,讓孩子自然產生了責任感和歸屬感,學會了承擔與付出。誰說,這小小的家事不是無價的呢?@
--轉載自《維德》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