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業的戰國時代:美國流通事業的變遷

野村總合研究所

人氣 47
標籤:

美國流通業重整的系統

1 美國流通業重組的由來寡占化的發展

若拿美國流通方面來跟日本相比,美國是朝寡占化這方面發展。

規章少又單純的流通系統,在競爭的優勢上來說,的確是比較能發揮功效的。也因此,業者極有可能在短期間內就分出勝負或直接被淘汰。

流通業是因革新而產生,因此一旦改革腳步變慢,就要接受新流通業的挑戰。挑戰失敗者就要被淘汰甚至合併,進而漸漸地變成寡占化。

日本食品的超商或GMS等連鎖店經營者,採用美國流通業的戰略與革新技術,帶動目前食品流通業的興亡。

2 全球化風潮下的美國流通業現況

由於世界性的市場統合,在流通業和製造業當中,興起了一股全球企業化的風潮。

隨著製造商以同一商品市場來開拓國際市場,進而全球化,零售業也在國內市場漸漸看到成長的侷限性,而將觸角伸到世界各地的比例,也開始增加…。

另一方面,因國內市場較小並已達到飽和,歐洲零售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把市場推向國際。而緊跟在後的美國流通業,也在確保國內市場無虞後,於近幾年開始加入推展國際市場的行列。

原本就持有巨大市場的美國零售業,無論是哪個業態的規模,在世界上都是獨占鰲頭的。

量販店中的沃爾瑪(Wal-Mart)、達格(Target),在美國國內的營收比自己國家還要多的食品超市--荷商皇家阿霍德(Royal Ahold),一樣是食品超市的克羅格(Kroger)、亞伯遜(Albertsons),會員制零售業中的好事多(Costco)以及藥妝連鎖店中的華格林(Walgreens)…,都是在全球排名前十名的零售業業者。

以全球零售業和製造業兩者的寡占化來看,零售業界是大幅超越製造商的,近年來,大規模零售業的優越性也在慢慢的提升。

從一九九五到二○○四年,前十大零售企業的營業收入合計增加二五%,製造業卻只增加二二%,也就是說擁有龐大資金的大型零售業者,優勢可說是越來越顯著。

也正因為這樣,製造商從以前就傾向大型化,再加上受到零售業大型化的刺激,引發一連串的大型合併,因此在二○○○年收購及計劃收購的消息,相繼出現。

菲力浦莫里斯國際(Philip Morris)、萬寶路(Marlboro)、麥斯威爾(MaxWell)、卡夫起司(Kraft Cheese)等的品牌,以一八九億美元收購目前約有六○億負債的Naisco Holdins Corp.(營收八四○億美元)。

其他還有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以一○五億美元收購品食樂(Pillsbury),康家食品(CONAGRA)收購International homes foods。

輝瑞製藥廠(Pfizer)以八四○億美元收購華納蘭伯特(Warner-Lambert)、舒適牌(Schick)刮鬍刀、恰得利(CLORETS)口香糖、李施德霖(Listerine)潄口水等的製造公司,百事可樂公司(Pepsi Co.)收購桂格(Quaker Oats)開特力(Gatorade)等的收購事例。

同時,與沃爾瑪接觸最密切的協同運作企業--寶僑家品(P&G),則是在二○○五年以五七○億美元的代價收購吉列(Gillette)(參考圖表3-1)。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因為要與製造商的巨大化相抗衡,因此更加速零售業進一步的集中大型化。

對於零售商集中於前幾大企業當中最具影響力的,則是在國際發展上比歐洲零售業較晚起步的沃爾瑪(Wal-Mart)。沃爾瑪不僅只在美國境內迅速成長,連全球的製造商、零售業,也開始感受到它的影響力。

在歐洲,因大型零售商為進行併購(M&A),加速了零售業的寡占化。而在美國市場,零售商集中在大企業的程度雖比不上歐洲,但是在美國各州,併購(M&A)還是進行的相當激烈。

今後因美國各州零售商的競爭和企業併購(M&A),使全國零售商也會往大企業集中;美國各零售商為了因應沃爾瑪(Wal-Mart)的擴大而進行的合併,這股風潮也會迅速地在各大企業中集結。

附帶一提,美國的食品雜貨連鎖店到一九九四年的八○年間,前八大企業的佔有率始終穩定保持在三○%以下。但從一九九四年後,因為寡占化急速發展,在二○○○年即已達到五○%的程度。從那時開始,就開始起了很大的變化,走到最終,想必會發展到與歐洲並列的寡占化(圖表3-2)。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左右全球流通市場的沃爾瑪

如果說到美國現在的零售業,那就不得不提到相當重要的沃爾瑪(Wal-Mart)和與之相抗衡的主要企業。沃爾瑪(Wal-Mart)儘管年營業額達三一○○億美元,已是永旺(Aeon)的十倍以上,但每年的利益率還是在穩定地持續成長。

而所販售的商品,不論食、衣、住等各方面,幾乎都可自誇為全球銷售額最高的。也因此,才讓對手企業不得不努力策劃,該怎樣才能不與沃爾瑪直接競爭的差異化戰略。

製造商也不與沃爾瑪(Wal-Mart)敵對,甚至一起進行供應鏈的改革。因此導入IC標籤的沃爾瑪(Wal-Mart),宣布從二○○六年起將正式引進供應鏈管理。

1 因購物中心營業狀態的開發,而加速成長的沃爾瑪

量販店的業態,原本是由競爭企業的凱馬特(K-mart)所開發的。不過沃爾瑪拿來仿造,接著再每天慢慢改善,於是成功地把這個業態做起來並且超越凱馬特(K-mart)。

為了讓價格更便宜,物流可說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因此沃爾瑪(Wal-Mart)提出物流改革,一步步地完成自家公司的物流中心網。

在批發業還沒發達的美國,由零售商整備物流機能、降低流通經費,以及運用一次採購來降低成本,這個情況是可樂見的。

結果,雖然用比競爭企業還要便宜的價格來銷售,但還是經常能保有提高利益的優勢!(註:這個方法是以自有品牌(NB)為中心的商品整合,藉以使價格具備競爭力,日本的家電量販也參考過這個方法)。

處於量販店業態龍頭的沃爾瑪(Wal-Mart)挑戰食品的多樣性。在收購食品零售店後,推出於既有量販店業態內增加食品種類的購物中心實驗店。

剛開始因食品的營運經驗技術無法確定而虧空失敗,不過,後來卻因食品部門營運成功及顧客來店頻率提高,反而使銷售額比量販店還要高出許多。

因為既有的量販店轉型,所以加速購物中心的開店,也因此一口氣使銷售額成長許多(圖表3-3,詳見第128頁)。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圖 :寶鼎出版 提供)

凱瑪特(K-mart)也為了與沃爾瑪(Wal-Mart)相抗衡,加入購物中心的業態,但因為沒有充分的食品經驗技術,結果還是不敵沃爾瑪。

在食品市場的競爭中,其他食品超市是透過併購(M&A)來擴大規模,期待能與沃爾瑪(Wal-Mart)對抗。

只是到了最後,還是由具備零售業的訂購省力化,和運用全球最大資料庫來整合商品的沃爾瑪(Wal-Mart)勝出,順利奪走世界食品銷售額冠軍的寶座。

與沃爾瑪(Wal-Mart)競爭而陷入營業不振的企業,除了同業的凱馬特(K-mart)以外,玩具專門連鎖店的玩具反斗城(toysrus)也是一樣的悲慘命運,然後才是輪到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區域型商店必須面對。@(待續)

摘編自 《IT必勝:人潮就是錢潮》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賈伯斯的第一手傳記(3)
百姓想不通的中國十大經濟謬像
美經濟復甦五亮點 獨缺就業與房市
組圖:挑戰高房價 北京碩士生建膠囊別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