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教休閑

春秋戰國文化(7): 雕塑繪畫 器物服飾

【大紀元2010年12月06日訊】戰國時代的美術品大致可以分為四類:青銅工藝品,雕塑性美術品,繪畫性美術 品,以及其他工藝品──漆器、玉器、陶器等。

戰國時代藝術的大量具體材料,得益於過去五十年中的考古發現。例如以下各地的出土物品對於美術史的研究都有重大意義:山西渾源李峪村,河北易縣、唐山,河南輝縣、汲縣,洛陽金村,山東臨淄,安徽壽縣,還有湖南長沙等。這些地方或發現了墓葬,或尚殘存著建築遺蹟,出土文物中最多的是銅器,但也有瓦當、玉器、

漆器和陶器 等。戰國時代的美術研究,特別得益於近幾十年河北唐山,河南輝縣、洛陽和湖南長沙的發掘。這些發掘提供了有地域代表性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珍貴材料,並且提供了有關古人生活和文化的可靠知識。

青銅器有:渾源李峪出土的趙國器,河北唐山出土的燕國器,輝縣出土的魏國器、洛陽金村出土的韓國器,安徽壽縣出土的蔡國器及楚國器,以及各地出土的齊、秦各國器,其中有些是春秋末期的,其時代和地域的風格變化都有待研究。 但明顯的具有共同的趨勢。銅器有相類似的新造型與相類似的裝飾主 題及裝飾方法。裝飾的部份或立體化而趨向寫實的動物雕刻,或佈滿全體趨向繁複及重疊纏繞的組織。裝飾紋樣以蟠(音: 盤)螭(音: 吃)紋最普遍,但處理的方法有多種不同。在鑄造技術上,透雕的裝飾已經可以用□型法澆鑄,花紋系利用簡單的壓抑法印在銅器的原模上,銅和錫的成分也有新的比例。

戰國青銅器的風格華美瑰麗, 特別表現在金銀錯等鑲嵌的器物上,金、銀及紅銅等金屬或松綠石、水晶、玉、瑪瑙等礦石,填充或鑲嵌在青銅器的花紋空隙處,產生了多色彩的效果。洛陽金村和輝縣固圍村的金銀錯及珠玉鑲嵌器,都是中國工藝史上的珍品。 戰國時代的銅鏡,以楚國及其鄰近地區發現較多。圓形銅鏡(少數是方

形的)的正面磨光可以照人,背面有組織嚴密而完整的圖案。這些圖案往往是在繁密的底 紋上有旋轉縱放的雲雷紋或幻想的動物紋樣。上下兩層因反光不同而呈現出對比效果。戰國的銅鏡紋樣是中國圖案紋樣的典範之一。戰國銅鏡的合金中,為了使鏡 面光潔細膩,常加入少量的鉛,背面的花紋也因而特別整齊清晰。

戰國時代的雕塑作品,具有表現動態及開始刻畫面部表情的能力。長沙出土的木俑和洛陽出土的胡女銅像,動態的表現非常微妙。作為已知的早期雕塑藝術品,是不平凡的嚐試。其他一些工藝裝飾性質的雕塑,如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猴形、鸚鵡形銅飾,洛陽金村出土的多種跽(音: 繼) 坐胡跪形銅人,金銀錯雲紋及獸紋的銅洗上的一對正要躍入水中的蛙,這些作品表現動物的動作都很真實。洛陽金村出土的金銀獸首、龍首,輝縣出土的車轅首的獸頭形飾物,都採用誇張的手法。並善於利用金屬的不同色澤進行裝飾,從而獲得生動的效果。

《韓非子》記載了畫家用了三年時間為周君畫篋(音: 切),配以強烈的光線,可以看出「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顯然這是戰國時代裝飾畫中的主要題材。楚國詩人 屈原在所作的《天問》之前,曾見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壁畫中「天地山川神靈,琦(音: 奇) 瑋(音: 偉)□(音: 遇)□(音: 軌)及古聖賢怪物行事」的充滿幻想的神話圖畫。古代著名的巧匠魯班,用腳畫 自知相貌獰丑,不願人見而潛匿水中的「忖留神」的圖像。齊國畫家敬君,為齊王畫九重台,不能回家,畫了自己妻子的像以自慰,以致妻子被齊王所奪。齊王客認為畫人所熟知的狗馬,難於畫人沒有見過的鬼魅。由此可知當時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

戰國時代的繪畫性作品中,以長沙出土的帛畫《龍鳳仕女圖》作為已知的第一幅繪畫。 其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戰國時代繪畫藝術水平的作品,有故宮所藏《水陸攻戰紋銅壺》和輝縣出土的刻紋《燕樂射獵銅鑒》以及汲縣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上的 奏樂、射箭、宮室景象及九種戰鬥場面。

長沙出土的彩畫漆奩(音: 連)上,有樹木、奔馳的車馬、狩獵等景象, 說明當時繪畫藝術的構圖能力。其他如金銀錯的狩獵壺及銅鑒上的車騎、動物等景象,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當時繪畫的一般水平。 在工藝美術範圍中,漆器工藝尤為突出。除了上述的繪畫故事人物的漆奩以外,長沙出土的漆盾、神鳥盤、三鳳及二鳳盤、

彩漆畫案及軾,都是現存的最早的完整的 作品。用麻布制胎夾苧(音: 住)技術已經很普遍,塗漆勻潔,顏色鮮麗。構圖極為巧妙精美,線紋或細如髮絲,或勻稱厚重, 描繪技術也達到高度水平。戰國漆器圖案和銅鏡圖案,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玉石工藝也有傑出的表現。洛陽金村出土的玉珮、玉璧及各種動物形玉飾,輝縣出 土的大玉璜、雕金鑲玉嵌珠銀帶鉤和玉鸚鵡,技術精絕為古代玉器工藝之冠。金村發現有玉石工藝的半製成品,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製作過程。但古代制玉的技術, 對於我們仍是一個謎。

東周男子服飾與西周服飾相差不多,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服裝款式特點為右衽(音: 任)、窄袖,長至腳踝,腰間束帶的較多,也有衣長與坐齊的。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但還沒有紐扣,一般在腰間繫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製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

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

一般「士」服是窄袖織紋衣。這種服裝為矩領,領、袖、襟、裾均有緣飾,肩上有披肩,腰繫絛帶,並在右側掛玉珮。

而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和一般的士人有所不同。他們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繫於頜下,腦後辮髮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繫帶,足穿鞋。現珍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戰國玉人為戴冠、穿寬袖服裝的官員。

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

戰國時期的服飾有較明顯的變化,比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的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於活動。首先採用這種服裝的趙武靈王,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於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