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5日電)交通部公路總局正規劃在蘇花等山區公路,裝置攝影設備,做為將來颱風或豪雨期間封路重要依據。氣候的變異,橋路封閉也有不同做法,流域概念、單點強降都是新思惟。
以往每逢颱風或豪雨時,公路總局封閉橋梁是以河川水位有無達警戒值做依據,但民國97年辛樂克颱風及98年的莫拉克颱風來襲時,中部的后豐大橋及南部的雙園大橋,都是在河川水位線未達警戒值前就斷了,也因封橋未及,造成行駛中的車輛墜入河中。
公路總局發現,氣候的變異使得傳統封閉橋梁的做法已不適用,因為位在河川上游的山區,很可能因暴雨形成堰塞湖,但山下橋梁的水位卻還無異常,一旦堰塞湖潰堤,災害瞬間就發生,封橋作業早已來不及,雙園大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莫拉克之後,交通部長毛治國指示公路總局,封橋、封路做法要改變,應引進流域管理的概念,除監看「水位」外,重點管制橋梁及路段,也應根據歷史災情資料,歸納出對應參考的雨量站,並透過歷史雨量資料,以「時雨量」、「24小時累積雨量」,訂出個別封閉警戒值,由留守應變人員24小時嚴密監看。
今年5月豪雨期間,公路總局就採取新的做法,封閉24處路段及橋梁。今年9月,凡那比颱風來襲時,公路總局與中華電信合作,在高雄甲仙到桃源路段,試辦手機簡訊廣播服務,中華電信用戶只要進到試辦路段,就會收到勸離的通知。
10月梅姬颱風警報還未發布,蘇花公路就因豪雨嚴重坍方,讓公路總局在封路作業上,又有另一番新的思考。
公路總局主任秘書陳茂南說,原本的封路主要都是針對橋梁及部分支線,但蘇花公路是主幹道,且位在山區,並無替代道路,類似情況的還有南迴及阿里山公路,流域概念並不適用,雨量預測也不易掌握實際狀況,因為今年蘇花坍方的情形是出現以往未見的單點式強降雨,非中央氣象局事先可以預測得到。
根據氣象局統計,10月21日,蘇花公路坍方前,蘇澳到東澳突然有180毫米的時雨量。毛治國曾形容這種降雨有如來福槍掃射,會是封路一大挑戰。
陳茂南說,在蘇花、南迴及阿里山公路設置攝影機,是希望除了一般雨量預測外,經由攝影機可以及早發現可能有單點強降雨,綜合各種因素考量,希望封路機制可以做到更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