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我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大紀元2010年12月03日訊】「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裏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流傳在江西農村的順口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據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5000多萬。留守兒童的根本問題是戶籍的差別限制兒童入學,並且外地學生學費高,打工父母負擔不起。
中國義務教育實行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的原則,適齡兒童少年只有在其戶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國家所規定的義務教育。外出務工者如果帶孩子進城就讀,必須繳納較高的借讀費和學雜費。無力負擔的農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農村。
留守兒童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
留守兒童問題表現在農村,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城市。改善農民工在城市裡的就業生活環境,特別是改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學校就學的政策環境,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
在部份農村「留守孩」的比例超過2/3,且持續增加
11月的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保安村,湘平的父母在浙江的工廠打工,每年 回來幾次,從兩三歲起他就跟著外婆生活。舅舅家有個比他小幾個月的表弟,兩個小男孩是最好的夥伴。
小湘平長得乖巧可愛,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舅舅、舅媽以前也在外打工,由於身體不好回家搞起了養殖。當看到弟弟每天和爸爸媽媽睡,自己和外婆睡。」小湘平在旁邊可憐巴巴地想和媽媽和爸爸一起睡!」
初冬的魯北沾化,寒意侵人。山東省沾化縣田家村66歲的楊愛芝大娘正頂著寒風接外孫女靈靈放學回家。今年8歲的靈靈是沾化縣富國第一實驗學校二年級的學生。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靈靈跟著姥姥姥爺已經5年了。對靈靈來說,爸爸媽媽就是電話裡面的聲音:「要聽姥姥姥爺的話,好好學習,今年我們儘量抽時間回家看你……」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讓靈靈高興不已,可惜5年來,爸爸媽媽都沒能「抽」出時間。
山東沾化縣東沙村的小潔今年4歲,正在上幼兒園中班。一提起爸爸媽媽,小潔就含著淚摟住奶奶。小潔的父母去廣州打工有2年了。姑姑每次帶著她通過網絡與爸爸視頻聊天時,小潔都喊著「爸爸你下來!」
江西贛縣韓坊鄉是勞務輸出大鄉,鄉長介紹說,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打工、創業,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韓坊中心小學為例,該校共有學生1100人,「留守孩」就有742人,占 67.5%。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約占24%;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約占76%。據統計,贛縣常年有20多萬人外出務工,全縣「留守學生」達1.8萬名,佔全縣在校學生總數的30%。
「留守孩子」出現一系列留守綜合征:厭學、性格孤僻、合作意識差
山東沾化縣富國第一實驗學校教師介紹,「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代管人有時又監管不力,會出現一系列「留守綜合征」,如厭學情緒增加、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極端等。「部份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憂鬱多疑、不講文明禮貌、合作意識差、上進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家庭中絕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由於體力、知識原因,大部份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顧生活,別的管不了」。據瞭解,在江西贛縣,留守兒童厭學、棄學現象普遍,近一半孩子學習成績處於中等偏下。還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負擔被親友「踢」來「踢」去,一會兒放到外公外婆家,一會兒趕到叔伯家,使孩子從小心理就不平衡,認為自己是「多餘的人」。
調查結果顯示,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面臨挑戰。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部份留守兒童性格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範,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等。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比較普遍。
當然也有部份兒童的心理行為發生令人欣慰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高,自我約束增強,更富有責任感等。